close

富全.jpg

富一.jpg 富二.jpg 富三.jpg 富四.jpg富五.jpg   富六]].jpg       

上圖 216棉紙對開 大醉臨摹

 

何來半卷一心驚,只恨相逢不此生。

   遍土皆為香墨地,臨摹兩畫盼同行。—— 2012/10/12 大醉Tony。

 

   自從上次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觀賞完黃公望大師合璧的《富春山居圖》後,便念茲在茲。這也是兩圖三百六十年來的首次合璧。

   上圖是這一星期花了四十幾個鐘頭臨摹的《富春山居圖》。臨摹前也花了幾天時間「看」圖。當然也詳睇了《子明卷》與沈周所臨之圖。但我臨摹主要還是以《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為主。當然,我也曾經來過此地,拍過不少相片。只是當時還不會畫,也沒想過要畫。也許這就是人生。很多事是強求不來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富春山居圖》,紙本水墨,寬33釐米,長636.9釐米,將富春江兩岸數百里精粹聚於筆底,滿紙空靈秀逸,筆簡意遠,被後人譽為「畫中之蘭亭」。

   明末時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就是吳之矩蓋的。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洪裕。

   一天,吳洪裕病危了,氣如遊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他念念不忘那心愛的智永《千字文》和《富春山居圖》。於是家人將字與畫展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熱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吳洪裕要它們當作陪葬品。(大醉我也不知這是什麼心態。也許自私是人類的通病,所以人類無法真正進步。)

   智永的《千字文》先燒了,它在不願意中,煙灰緩緩離散而去。好險吳洪裕死得快,不像連續劇裡要死不死的人,拖(託)了老半天才死(或許還會復活)。因此,他的姪子吳貞度才能從火堆裡將《富春山居圖》搶救出來。 

   畫雖然被救了下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公分 ,高31.8公分 ,佔原畫1/14;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公分 ,高33公分 ,佔原畫12/14。

 

  話又說回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裏。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挂在墻上,反復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何苦來?)

  找名人題跋的想法讓沈周衝昏了頭。他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稀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麼好就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騙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無奈的沈周只能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沒有消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貞度火中救畫的一幕。

   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

 

  一七四五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欣賞;並且在六米 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地方官員又呈上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可二者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不知出於何因(大醉以為:藝術是見仁見知),乾隆皇帝認定先進宮的那一幅,也就是他在上面賦詩題詞的那一幅是黃公望的真跡,後來者的是臨摹品。由於後來者畫得實在「逼真」,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乾隆皇帝不忍心丟棄,也把它收入內府收藏。

  清朝滅亡後,學者們提出了疑義:認為被乾隆皇帝鑒定為假畫的那幅《富春山居圖》才是黃公望真跡。理由是:那幅《富春山居圖》是半截畫,有明顯的火燒和修補的痕跡,與歷史記載相吻合。經過專家反復鑒定,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最終確認被乾隆皇帝鑒定為真跡的是假畫,被乾隆皇帝鑒定為假畫的才是真跡。

  真跡《富春山居圖》雖被打入「冷宮」200餘年,但是卻因錯得福,沒有被皇帝在畫面上題詞賦詩,加蓋玉璽,保留了一個「乾淨之身」,從而完好地保持了原畫的風貌。(僅有大臣梁詩正奉勅敬書乾隆御識文字。)(這個死乾隆,在《子明卷》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並加蓋玉璽。還好他沒要畫來陪葬。)(《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

  後來國民黨將大批故宮文物運到台灣,真、假《富春山居圖》也隨之去了台灣,如今它們都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真跡《富春山居圖》的後半段現在在台灣,而其被後人稱為《剩山圖》的前半部分也經歷曲折的傳承後,於一九五六年被浙江博物館收藏。

 

   家嚴本是浙江諸暨人。俗諺所謂: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關於諸暨大醉寫不少,不再囉唆。

   話說「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自古以來,富春江江水碧透,山如青螺髻,明秀雅潔,沒有一點俗氣;又有層次、曲折,氣象萬千,景色隨著季節的交替和天氣的陰晴晦雨而變化萬狀。兩岸峰嶺錦秀,沿江名勝古跡棋佈。

 

   富春江七里瀧是富春江風光的精華部分,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主要特色,享有「小三峽」之譽。沿途有梅城古鎮、雙塔淩雲、子胥野渡、七里揚帆等名勝。富陽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眾多,有三國東吳孫權故里、東漢高士嚴光釣磯、清代大學士董誥陵墓、現代文豪郁達夫故居、規模宏大的龍門明清古建築群、元代大畫家黃公望隱居結廬處……

   雨天的富春江,是一江煙雨四面雲山,構成了富春江特有的瑰麗景色。從建德縣的梅城鎮上船,穿行在七里瀧谷段,兩面群山煙繞霧鎖,呈現在眼前是一幅又一幅無法言語的美畫。就算拍下、錄影……也不會有親身經歷過的激盪與幻想……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寺壁》。

 

   富春江、新安江為錢塘江的中、上游,富陽市境內的富春江中、下段,江寬流緩,丘低山遠,村舍錯落,阡陌縱橫,一派淡雅清麗的水鄉風光。城東的鸛山,一峰獨峙,傍江而立。與市區隔江相望的新沙島,沙白、灘平、水清,是一處優美的內江天然浴場。市域內有孫權的故里——王洲及其後裔聚居地——龍門古鎮。

   桐廬境內富春江與分水江匯流處有一山突兀,相傳為古桐君老翁採藥居此,故名桐君山。縣名桐廬亦由此出。縣城以西的富春山,傳說是東漢嚴光(子陵)隱居垂釣處。由釣台溯江而上的七里瀧,幽深靜謐,有峽川風光,所以人稱「小三峽」。縣境內還有被譽為「仙窟」的瑤琳洞,千姿百態的閬苑石景,景美如畫屏的白雲源等勝地。

   建德市位於風景區中段,新安江從西橫貫全境。古嚴州府治梅城城旁,南峰和北峰兩塔,聳立雲天。市址新安江鎮西南有高踞山巔的大慈寺,半嵌巖腹,半懸峭壁,素稱「江南懸空寺」。

   靈棲洞分靈泉、清風、靄雲三洞,或以水稱佳,或以風取勝,或以雲氣煙嵐之奇麗而引人入勝。

   因為1078座島嶼而聞名的千島湖,是新安江水電站建成後蓄水形成的人工湖,在淳安縣境內。千島湖水清澈晶瑩,四周群山疊翠,島上林木蔥蘢。密山、羨山、龍山、姥山和桂花島等島嶼各具特色。湖南岸有號稱「華東第一石林」的賦溪石林。

但自然之美非人工可比擬。人心自然,畫就自然。

大醉以為,自然最美。人也如此。

 

今天又花了四個鐘頭修改,加強些線條、皴法與其他細膩的部份……

 

  如果用心臨摹古畫,又了解其歷史背景,將會學到很多。大醉相信,許多藝術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宋‧陸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複須人為。」

   就算王羲之再生,可能也寫不出一模一樣的《蘭亭序》。

   也許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如何做到?只能靠人生不小心的歷練與自己刻意的努力磨鍊,和天生的資質……不是嗎?

 

後記:

富1-1.jpg

   來到了故宮,我以為是北京的故宮。北京的故宮反而隨時可聽到家鄉的口音,外雙溪的故宮,卻被陸客「侵」。但我們「佔領」了人民幣。

   有一個則笑話:

   一個台灣人娶個大陸新娘。洞房花燭夜,台灣人提槍挺進,喘著氣說:「我終於反攻大陸了。」大陸新娘淫笑道:「不對,是台灣被我包圍了

 富1-3.jpg

黃公望是「元四大家」之一。他對儒、釋、道三家的晢學都涉獵很深……他一方面求知修道,一方面遊山玩水,形成了元人山水畫淡遠荒疏的風格。黃公望畫畫的時間很晚(五十歲才開始)。也因為他儒、釋、道三家的晢學都涉獵很深,才能表現出「文人畫」的特色。

文人畫興起于北宋初期。

蘇軾最早提到「文人畫」這一概念。文人畫的意思是指區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風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其主要特點是主張以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為目的。無論是取材花鳥竹石、水波煙雲、借物寓意、回避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縛,在藝術形式上強調詩、書、畫、印的結合等。文人畫的興起,促進了中國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發展。在山水畫的領域,這種畫風在宋之後通過「元四家」的藝術追求和實踐,成為畫壇的主導。

富1-4.jpg 

現在看到的黃公望作品多在他六、七十歲以後。似乎繪畫對他而言,也只是一種個人修行之餘的寄情筆墨;也因為這樣的態度,使他的山水畫,特別開拓出了一條平淡天真的道路;不刻意,不做作,使藝術創作回歸到人的本性的自在。

黃公望創始了「淺絳山水」,又叫「赤者墨山水」,就是先以水墨鉤勒皴染為基礎,加上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富春山居圖》為其代表作,描寫浙江富春江一帶景色,用筆簡練,使用較多的乾筆與微微抖動的線條,結構完整紮實,功力深厚。是他八十歲左右的作品,大約畫了三、四年之久……

什麼是「淺絳」和「鉤勒皴染」?

大醉我說:淺絳是在畫面的局部敷以赭石、花青、藤黃的淺淡之彩,作為主畫面輔助的設色方法。就像你化妝打底一樣。

鉤勒皴染就是先以自由快速的線條鉤勒輪廓再以側鋒的筆勢交叉皴染。而皴法是國畫山水樹石中,表現凹凸陰陽之感及線條、紋理、形態等的筆法。

 

有個叫吳洪裕的傢伙,想焚燒它來陪葬,好險他的姪兒把它從火堆裡救出來;令人惋惜的是它已經被燒成兩半。這一焚,本由八張畫紙連成、全長848釐米的作品,變成一長一短兩段。前段較短(51.4釐米),因畫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段畫幅較長,現通稱為《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

後來吳氏族人將它們分別裝裱

《無用師卷》是由於題跋一開始就說是畫給無用師而得名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也是黃公望的同門師弟。

因為國共內戰的原因,《剩山圖》和《無用師卷》被迫分離,一在浙江,一在台北。這次難得有機會在台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重現《富春山居圖》的原貌……

 富1-5.jpg

   話說乾隆要大臣比對《子明卷》和《無用師卷》何為真,結果大臣認為《子明卷》才是真跡。此後乾隆從1746年一直到他做太上皇,持續在《子明卷》上題字,題了60年,乾隆也視《子明卷》為愛侶,時常伴他出巡並且一邊在旅途中題字,把畫中的山水和真實的風景拿來做比對。

   反而真跡《無用師卷》,乾隆一個親筆題字也沒有,僅有大臣梁詩正奉(束力)敬書乾隆御識的一段文字,也因此《無用師卷》畫面反而保留當初黃公望的留白空間。(很多附庸風雅之士,常會在前人的字、畫上亂提字或用印,反而破壞了字、畫原本的美……)

   《子明卷》是後人模仿的。會被稱為《子明卷》因為題跋寫是畫給子明隱君。但究竟誰是子明,不得考究,但乾隆皇帝一直到死都以為《子明卷》為真,目前《無用師卷》、《子明卷》都收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就在同一年的冬天,乾隆得到《子明卷》大為欣喜;1746年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把家中的收藏拿出來變賣,其中包括真跡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故宮書畫處長何傳馨表示,直到國民政府點收故宮文物,當時的點收委員才重新認定《無用師卷》才是真跡,等同有將近100年至200年的時間,《子明卷》都被誤認為真。

   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傅申也曾指出,要判斷《無用師卷》、《子明卷》那一幅是真的,得從書法來判斷,他指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霽」裡有黃公望的題字,可以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多年後才證明乾隆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其實大醉覺得《子明卷》畫的很好。但藝術最重要是原創的創新。後人畫的在好,也只是前人的遺跡,只有承先,無法啟後。

 富1-6.jpg

   長分離,情何堪?一幅創作于660年前的《富春山居圖》,多年來牽動了多少兩岸同胞、海外僑胞的思緒?

   六月一日起,兩幅分割了361年的作品將首次在台灣團圓。

  

   我排了半個鐘頭的隊,才終於看到夢寐以求的畫;想仔細觀賞時,後面卻有人喊:「看幅畫怎要這麼慢?」我心想:「幾百年前的畫本來就應該看幾百年!」可惜不懂的人佔多數。

 富1-2.jpg

   我走出了故宮,抽根菸。想著:

   當初蔣介石搶運黃金、國寶……來台灣,卻少運了許多忠誠他的人。值得嗎?我心中只有矛盾。就像人生。

   人總是自私的《富春山居圖》好險沒像「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的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醉Tony 的頭像
    大醉Tony

    大醉Tony的首頁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