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掛好email 給我但她好像沒好好照顧皺皺的她個性大喇喇……
本來標題是「裱的不多」;但聽起來很像「表的不多」或「婊子不多」。「表兄弟」好似另有他意,表也通婊。於是改成「裱褙不多」。是我想太多,還是要想的事情很多?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一個古老的世紀大問題,一直困惑科學家、哲學家、學者和酒吧無聊人。人們爭論不休,沒有一個明確的證明方法或令人滿意的說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早提到此困境的是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道德小品》(Plutarch's Moralia)。在一系列基礎於提出問題論點的座談會裡,題款為「是先有母雞還是先有蛋」(Whether the hen or the egg came first)的章節裡。
古希臘有個青年人認為自己比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還聰明。有一天,蘇格拉底問他一個問題:「世間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雞是從蛋中孵出來的,自然是先有蛋啦!」「蛋是雞下的,沒有雞,蛋從哪裡來?」 青年人想了想說:「那還是先有雞!」「你剛才已經說過,雞是從蛋孵出來的。沒有蛋,雞從哪裡來呢?」青年人抱怨說:「你怎麼提出這樣一個怪問題呢?現在我也問你一個問題。」「請說吧。」「你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蘇格拉底老老實實地回答:「我不知道。」青年人笑了:「這樣看來,你和我其實差不多啊!」蘇格拉底說:「不!你是以不知為知,我是以不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非知,以不知為不知非不知矣!」
東、西方的孔子,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一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深奧的問題,不僅使普通人不能夠回答,就連那些哲學大師們也是一籌莫展,不知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一個小故事展現了哲學大師對待科學的謙虛誠實態度,但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樣一個悖論。這個悖論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它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面。
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第十六任總統。)在讀書的時候,有一次考試,老師問他:「你願意答一道難題,還是兩道容易的題目?」「答一道難題吧。」林肯很有把握地說。「那你回答:雞蛋是怎麼來的?」「雞生的。」「那雞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老師,這已經是第二道題了。」林肯的確聰明,他用「只回答一個問題」巧妙地迴避了老師給他設下的邏輯陷阱。
大醉我說:「何不一起吃下肚!」消滅問題的來源,就沒有問題了。
也許太極端了。但目前全世界的社會如此。也許人類再猶豫一下,地球將成為「明日之星」。有情總比無情好。但何謂有情?無情?
畫畫四、五年左右,畫的很多,但裱褙不多,不到三十幅。其中,酒後亂給的,約有十幅。而沒裱褙就被人索取去的也很多。當時我想,反正還能畫,無所謂。但很多畫,我是畫不出來了。就算畫的出來,也沒當時的感觸和心情。我的畫是不可能一模一樣的。尤其我都酒後才畫。
於是,現在很少送畫。但答應要送的還有十個。
這要裝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后夔不復做,千載誰與期?——陸游《文章》
有人翻譯為:
文章本是不假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藝高超的人在偶然間所得到的。純白沒有瑕疵,並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銅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變。漢代離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淺薄已有了很大的差異。胡人的音樂是怎樣的?就是一些管弦與絲竹。后夔(傳說是舜的樂官)不再寫音樂了,千年以來,誰又能跟他相比擬呢?
大醉(或許醉是罪)以為:
沒天份的人絕對成就不了大文章。就算有天份的人,也要福至心靈時來寫。這時寫起來,就特別有靈感,非常得心應手。
其實,「翻譯詩詞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很多詩詞只能「用心」體會「情境之美」;甚至有些詩詞,如非讀者對作者的生平一清二楚,不管如何用心也體會不出。此時我們只能欣賞它的「文詞之美」,像李商隱許多詩便是如此。
許多「詩詞賞析」的書,幾乎不會逐字逐句去翻譯詩詞本身,它只會盡量分析「詩本身」的「時空背景(作者在何時、何種心情、何種處境……所寫)」。
如果有的詩詞文章看不懂、讀不通,只是你不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或不懂作者的種種經歷與作者本身……
你必須要先了解一個人,才有可能相交、相知、相惜……
時間與彼此親身遭遇接觸等等,才可真正證明一個人……不是嗎?
於是我寫詩、詞、文章與小說。
於是我習書法、畫畫……企圖悟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