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如烤火雞是美國人的大菜,重要節日中必不可少。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月三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市的人已放棄新年吃素習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麵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三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
法國人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一月三日才終止。
關於其他國家,朋友若有興趣,可去搜尋或圖書館。我每個月一定會去圖書館借一次書。
先來欣賞兩首詩:
一:
青葱翠甲薦新禧,俗例留傳歲月移。
但願人間能益壽,不妨蔬食效僧尼。
二:
紅龜好兆享龜年,一食全家福壽延。
味道津津宜老少,雲仍繁衍萬千千。
一為黃嘯秋的《長年菜》,二為黃水文《年糕(紅龜粿)》。
愛詩網題解:
《長年菜》為七言絕句,載於《詩報》第174 期(1938 年4 月2 日)。長年菜是除夕夜全家團聚吃年夜飯應節的年菜之一,是整根煮熟的芥菜(亦見以菠菜代替),吃時要整棵吃不可嚼斷,取意「有頭有尾」、「綿綿不斷」,祝福親人長壽綿延,所以又稱「長年菜」。過年吃長年菜是傳統食俗,年節時吃多了大魚大肉,仿效僧尼吃點素菜,不但能消脂解膩,對身體保健也有益處。
作者黃嘯秋(? - ?)生卒不詳。昭和4 年(1929)秋,葉文樞茂才於新竹創辦讀我書社,時黃嘯秋入為社員。後葉文樞返中,黃嘯秋則承其衣缽,參與社中事務。其作品亦見《風月報》、《詩報》等報紙漢詩欄。
《年糕(紅龜粿)》為七言絕句,收入《黃水文詩選》。這首詩是寫閩南、客家人過年時食用的傳統糕點「紅龜粿」,作者另有「甜粿」、「發粿」、「菜頭粿」等三首作品,統稱為〈年糕〉。紅龜粿是以糯米粉加上紅花米(色素)攪拌製成紅色的粿皮,包上或甜或鹹的饀料,再印上龜形的模子(俗稱粿印),以香蕉葉墊底,放入蒸籠炊熟即可。因紅色象徵吉祥,龜圖案代表長壽,所以紅龜粿是喜慶、年節、祭祀常見的食品。這首詩正寫到過年時全家老少津津有味地吃著象徵福壽綿延的紅龜粿,充滿了幸福感。
作者黃水文(? - ?)生卒不詳,為嘉南平原「黃」家遠支。大正
13 年(1924)與嘉義方輝龍、王甘棠、蔡炳輝、張明德、莊啟坤、鄭啟諒、施正明等初創鷗社。黃水文主持小集,作品散見《鷗社擊鉢錄》、《鷗盟月刊》、《鷗社藝苑》等著作,少部份見於《南方》、《詩報》等報紙漢詩欄。在美術上,昭和4 年(1929)臺灣美術展覽會已展露頭角(見圖錄ゴムの木 黃水文:臺灣教育會,1929),一生勸善詩篇、書聯、文人畫,享譽南臺。
客家人過年時,小孩會幫忙磨粄,但「甜粄」蒸時,卻不准小孩靠近,怕小孩會說出「仰般還毋熟?」
大灶柴火一燒就是四、五個小時,柴火若不順時就會不熟,一次不熟就再也熟不了。除了「甜粄」,還有許多年糕要做,如「豆仔粄」、「菜頭粄」、「發粄」及「鹹甜粄」等。
用煮雞鴨及其他肉類過的肥湯,放入芥菜(大菜),燜煮多時,便是客家人稱「百菜之王」的「長年菜」。取其長壽吉利之意。常用「桔醬」沾之。
年菜乾就是芥菜乾,客語稱為淡乾。所謂淡乾是未加鹽、經曬乾製成的大菜類鹹淡。通常將大葉芥菜最外層老的二、三葉製成鹹菜乾(梅乾菜),較內層的菜葉及菜心留作覆菜(福菜),中間層的芥菜葉做為淡乾;於陰涼處貯藏一、二年後使用,風味更佳。淡乾一般都用於年節或婚喪期間以肥湯(高湯)炆之;光是芥菜客家人就有四、五種食用方法,新鮮吃、曬乾、醃漬等,視情況所需。或者作為儲存食物用。
傳統客家年菜共十道,稱之為圓滿。其中包括四熅四炒和白切雞肉、魚共十樣菜色。所謂四「熅」,就是四道煮起來有湯汁的菜,如筍乾焢肉、鹹菜湯、長年菜湯等;而四「炒」一如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酸甜肉、豆皮炒芹菜……
我們家是個大家族。
小時每年過年時,我媽、二嬸、三嬸、姑姑忙著幫奶奶做年夜飯,我也喜歡在一旁湊熱鬧。豬皮在熱湯杓裡抹上層豬油,將蛋汁淋在上面,在炭火上烤,放入豬肉餡包上,美麗可口的蛋餃就那麼的形成(不知何時開始,想吃蛋餃不用再那麼麻煩,去超市走一遭就有)。松鼠黃魚、豆腐丸子、八寶菜、豆腐蕃茄湯、茶葉蛋、清蒸臭豆腐、砂鍋魚頭等,都是我們過年時會有的菜餚。爺爺是浙江諸暨人,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同一產地。奶奶是寧波人。小時去奶奶家時,冰箱總有嗆蟹(嗆哈)可吃。牠們可稱做「螃蟹沙西米」,鹹中有甜,還帶點酒的香味。其實做法很簡單,就是鹽與酒醃漬生螃蟹。奶奶曾說:「越簡單料理的東西,要做的好吃越不容易。」
江浙人過年會把八種各具香味的菜炒在一起叫作八寶菜,作工頗為繁複。很多人以為就是八種菜嘛,如何會繁複?以其中一種清江菜為例,就要曬上一整天太陽,再放入甕裡醃漬。豆腐丸子也算是種費時的手工菜。豆腐丸子做好後,不要油炸,直接放入高湯裡去煮,吃起來要外表(豆腐)滑潤可口,內在(肉餡)鮮嫩多汁才算成功。
豆腐蕃茄湯光聽名字好像很簡單,其實裡面的材料也相當豐富。與其說是湯,不如說羹來得貼切,我小時每年都要喝五大碗才過癮。
砂鍋魚頭要煮得不腥,而能顯出魚頭的鮮味,料理前的準備功夫一定要做好,鰱魚頭也要好好處理一下。這道砂鍋魚頭非常適宜冬天食用,並可任意放進不同的材料,隨著食用人數增減份量,是一道得心應手的好菜。
將新鮮黃魚剖半,去除骨刺後,在魚身用縱刀、橫刀雕出花紋,然後裹粉油炸;因為炸後金黃膨大,外形像跳躍林間的松鼠,所以得名。這道松鼠黃魚,我沒吃過比奶奶燒得更好吃的了。雖然做法有傳承下來,但總是煮不出奶奶那特有的味道。
回憶起爸爸的話:「金華火腿切薄片,先舖厚厚一層在碗底,再舖一層洗乾淨的蝦米,然後上面再舖一層火腿片,上面再舖一層冰糖。最後放蔥、薑、紹興酒,然後下去蒸。蒸到糖完全溶了,味道全部透進火腿中便可以了。這菜,有火腿和蝦的鮮味,溶合在一起,糖可以中和火腿的鹹味,算是人間美味了。」
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年初一早上,我們家一定會吃寧波炒年糕。爸爸說:「年糕是中國農曆新年的一種傳統食品,年糕與『年高』諧音,有年年高昇的意思,象徵收入、職位或小孩子都一年比一年高。」大白菜、豬肉絲、香菇是主要配料,但不可炒成過於濃芡,年糕模模糊糊的,既不好看,口感也極糟!
爺爺曾帶著濃濃的鄉音對我們說:「在我們江浙一帶,還流傳著一則年糕的故事。春秋時代,吳國大夫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劍自刎而死。傳說伍子胥死前囑咐親信:『我死之後,如果國家有難,民眾缺糧,你們到象門城牆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糧。』伍子胥死後,越王勾踐聞知,認為吳國失去主將,就進攻吳國雪恥。夫差連吃敗伏,都城被困,城中糧盡援絕,軍民紛紛餓死。這時,伍子胥的親信按他生前囑咐,去象門挖地三尺,果然挖到可以充饑的『城磚』。原來這是當年伍子胥暗地設下的『屯糧防急』之計。他在象門一帶用的城磚,全部是用江米粉蒸制後壓成的,這類江米磚十分堅韌,既可以作磚砌牆,必要時又可充饑。從此以後,每逢過年,當地家家戶戶都要蒸製像城磚一樣的江米年糕,以奉祀伍子胥的功績。因為是在過年時製作的食品,就把它叫作年糕,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