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夜市.jpg  

夜市,大概是台灣在地文化中相當特殊的一個部分。通常,發展較早的區塊,都有這種夜市的形成,而其中許多飲食及次文化也隨之孕育。以台北市來說,士林夜市、饒河街夜市等等,都是相當知名的夜市。

  
   
島都露店徹宵開,營利焚膏事亦該。
    八卦樓邊售麥酒,龍山寺側叫鹽梅。
    燈光燦與陽光麗,蜃氣暈教暑氣催。
    堪羨圓環風味好,十人飲食九傾杯。

    此首陳春松的七言律詩《台北夜市》
全詩扣緊主題,描寫日治時期臺北市內三處具有代表性的夜市。首聯先破題,表示為了營利而焚膏繼晷亦為理所當然之事,頷聯指出不同的夜市裡各有不同的代表食物,頸聯刻畫夜市的燈火通明與暑氣逼人,末聯則描寫圓環夜市裡面人們一邊吃東西一邊喝酒的歡樂情景。全篇意象鮮明,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陳春松(1901-1990),字友梅,號茂生。原籍三峽,遷居臺北市,師事大稻埕宿儒歐劍窗,並參加潛社,昭和7 年(1932)由倪登玉之介紹而加入瀛社。11 年(1936)潛社改名北臺吟社後,歷任幹事、副社長等。此外亦參加聚星詩學研究會、鷺洲吟社等。詩作散見於各詩集與報刊,包括〈謁臺北文廟感賦〉、〈詠桃花〉、〈和欽賜詞兄有贈〉收錄於《瀛洲詩集》;〈寄倪登玉社兄〉、〈破帆〉、〈春草〉、〈嘴花〉、〈牽牛花〉、〈樓頭春望〉、〈詩戰〉、〈落花風〉、〈搖籃〉、〈臺北夜市〉、〈笑面虎〉、〈竹劍〉、〈乳母〉、〈名士轍〉刊於《詩報》;〈社友林清敦氏東遊歸梓洗塵會〉、〈秋山〉、〈臺北夜社〉刊於《風月報》;〈寄呈倪登玉社兄〉、〈感別〉刊於《臺南新報》等。(感謝愛詩網提供)

 

   來夜市,總是會聞到處處小吃攤傳來的香味,很想每一攤都品嚐一下——如果胃夠大的話。

   經過了一家滷味攤,排著長長一條人龍。總是有一種感覺,人多的店或攤位,東西就一定好吃,再差也差不到哪兒。

老闆二十多年前,帶著剛學成的手藝從彰化來到台北闖天下。由於選用紮實的食材,口味道地,逐漸做出口碑。

果然這家肉圓,皮薄有嚼勁,又Q又軟,配上豬後腿肉和竹筍合成的內餡,讓人吃飽了還想再吃。聽老闆說一天可以賣出三千多粒!

這攤的豆花以天然藥草當材料,和一般市面上添加豆花粉、石灰的豆花口感完全不同,尤其純手工傳統的製法,讓這攤的豆花,吃起來特別結實順口。

蚵仔大顆多汁的蚵仔煎,客人永遠都呈現爆滿狀態;一碗北港龍門生炒鴨肉羹,充滿酸、鹹、甜、辣豐富味覺的羹湯,配上彈牙的鴨肉,不用到北港就能嘗到道地的好滋味。

加上辣椒醬的蛋餅,滑嫩的口感配上豐富的味覺……魚丸湯在用餐時間門庭若市,招牌魚丸湯,QQ的外皮一咬下去還會噴出鮮美的肉汁,另外特大碗的綜合羹包含魚丸、魚皮、魷魚羹、香菇貢丸,吃完一碗可以滿足好幾天。魚皮羹的口感更是讓我難以忘懷。

隱藏在巷弄內的阿發豬腳,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好滋味。豬腳有蹄筋還有瘦肉部分,肥瘦比例適中,搭配蒜蓉沾醬,不膩反而感覺爽口。

   這攤的香腸有原味、沙茶、麻辣、碳燒、黑胡椒、金華及綜合等等。多種口味,讓人口水直流。

   這家割包,料好實在,口味道地,色香味俱全。

   臭豆腐外酥內嫩,配上爽口泡菜,風味與眾不同。豬肉專賣清爽、粉嫩口感的各式豬肉料理……他們用最新鮮的豬肉作成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料理,清爽無油,怕發胖的人也不用擔心吃了會發福。

   這攤有不同嚼勁,不同口味的各種花生糖;是吃得到花生顆粒的傳統花生糖。現在如此講究真材實料的食物已所剩無幾了。

   讓人大老遠就聞到它的香味噴鼻。看著老闆高超的技巧烤玉米,讓麥飯石悶烤玉米更有特色。可依客人口味選擇是否上辣醬,還必須反覆三次刷上特調的烤醬。然後才能有一股不可言喻的美味在齒隙中緩緩散開。

   這家「上海生煎包」是用豬後腿肉當餡,煎餃則是以菜為主。老闆說,趁著剛出鍋,底部還脆脆的,不沾任何調味醬,最能吃出生煎包原始的風味

   這店是自製的魷魚羹,是將魷魚及魚漿混合打成的;因此入口略帶嚼感卻不失魷魚的原味……如加上傳統的油麵,相當有飽足感。

   這間炭烤並非用現在普及的先炸再烤的方式,傳統的炭火慢慢燒烤更能保留食物原味我本來就偏好這樣的燒烤方式,加上老闆的獨家烤肉醬味道,難怪半夜十二點,依然有不少人在排隊。

   當然夜市還有應有盡有琳瑯滿目的中低價位流行商品……

 

   欣賞一下唐贊袞的《詠海螺》:

   具體青螺小,咀含得味中。

   藏身雖有術,一吸笑俱空。

   愛詩網題解:

   此詩為五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拾貳冊。「海螺」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腹足目。生活於海中,以海膽、海星、貝類為食。其殼可做號角或手工藝品。在臺灣各地將小海螺以烈酒或米酒、糖、醬油、中藥包、大蒜、蔥、香油、九層塔、辣椒鹵煮,將不同辣味做分類,裝盛於紙盒或塑膠杯販售,食用時以嘴對著螺殼用力吸食出螺肉,遇有吸不出者,則用牙籤挑挖螺殼內的餘肉,吸食時常發出聲響,是臺灣海鮮類知名的零嘴及下酒菜之一,常見於沿海港口市場、夜市以及大小市集,民間一般稱為「燒酒螺」。本詩「詠海螺」是一詠物詩,海螺味美,然雖藏身殼中,終被吸食而絕,兼有諷意。
  

   我很喜歡吃燒酒螺。不,是吸。尤其是大辣,讓人期待又怕受傷害。但吃到臭的會相當難過。大煞風景。

 

 除了中華美食之外,臺灣小吃更是獨步全球種類多樣化,是臺灣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舉凡蚵仔煎、虱目魚肚粥、炒米粉、大餅包小餅、萬巒豬腳、大腸蚵仔麵線、甜不辣、臺南擔仔麵、潤餅、燒仙草、筒仔米糕、花枝羹、東山鴨頭、肉圓、滷肉飯等,皆是臺灣風味獨特的名食小吃價位便宜又好吃,一點也不遜色,又可以吃出該地的人文特色。

    在臺灣,到處都可以吃到小吃,尤其是夜市,是臺灣非常特殊的文化,充斥琳瑯滿目的小吃美食,每個夜市都有不同的特色與風味。透過地方小吃,遊客可以更認識地方特產、文化與人文典故,為旅程增加不少豐富性的色彩。

 

 台灣人口超過七成是由閩南移民,與閩南菜(還受到福州菜影響)和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同時受到客家菜與廣府菜(粵菜)的影響;再加上有台灣日治時期半世紀的歷史,因此日本式烹飪的風格也漸加入台菜料理中,甚至炸蝦、生魚片等也經改良,成為台灣菜的一種。

    國共內戰之後,中國各省人士相繼遷來台灣,也各自將家鄉的料理特色融入台菜中。之後美國、東南亞及歐洲等世界各國的料理也進入台灣社會,使得台灣菜顯得更加的多元化。

    台灣四面環海,海產豐富;且因地處亞熱帶地區,水果生產豐富、種類繁多,所以水果入菜也是一種特色。每遇節慶,台灣閩菜師傅喜愛以中藥材熬燉各種食材的藥膳食補。醬油、米酒、麻油、豆豉、九層塔、油蔥酥、芫荽是台菜最常使用也最有特色的調味料與香料。總體來說,台菜比較重視鮮香、清淡的風格;傾向自然原味,調味不求繁複,「清、淡、鮮、醇」是台灣菜烹調的重點,不論燉、炒、蒸或水煮,都趨於清淡,且喜以沾料調味。台灣菜的清鮮美味也在所有以調味濃厚(如台灣客家菜或粵菜)取勝的地方菜中獨樹一幟。炎熱天候同時也使一些帶有酸甜味且開味的菜餚出現在臺灣菜中。

    台菜因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料理的影響,出現了不少海鮮開胃菜(冷食或生吃),所以生鮮冷盤也是台菜中的一大重點。海鮮滋味本來就很鮮美,因此不需要使用太多繁複的佐料或用複雜的方法來烹調海鮮。也正因為烹調方式容易,海鮮料理如蝦、魚、蟹等攻佔了台灣菜的席面。

 

   雖然台式料理沒有列名中國八大菜系,但早已融合各菜優點,而自成一家,且毫不遜色。就像京菜和鄂菜

    曾在國外飄泊了十幾年,最想念的就是台灣小吃。這是家鄉的味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醉Tony 的頭像
    大醉Tony

    大醉Tony的首頁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