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jpg  

要過年了,今天我一早起,就去傳統市場買菜,去中藥店配滷包。
回家後將內臟清洗,尤其大、小腸相當麻煩。再將牛肉、牛筋、內臟等用水

燙過撈起。此過程主要去血水。我配的滷包材料有:

丁香五分、山奈一錢、白豆寇一錢、陳皮一錢、桂皮一錢、八角一錢、小茴香一錢、花椒一錢、甘草一錢……
   老婆怕牛肉的腥羶味,所以這帖滷包較濃郁辛辣,可去除牛肉的腥味,可稱為「大醉滷包」。

我愛喝酒,也愛鑽研美食。當然基本材料如:辣椒、薑、蒜、米酒、醬油、壺底油、水、冰糖是一定要的。
   肉類與內臟可一起滷,但會影響滷汁新鮮度與搶味的食材,如:豆製品、蛋、海帶、海鮮類,務必取適量滷汁單獨滷,這樣可避免將腥味殘留於滷汁中,滷汁也才能保存不會腐壞。
   很多辛香藥材都有它獨特的功用,如:八角,又稱大茴香,具甜味且香味濃郁,適合滷豬與鴨肉。橘皮曬乾後就叫陳皮,苦中帶甘,微辛辣,能增加食物的甘甜與去腥,適合內臟與牛肉。甘草具有調和與提味作用。山奈味辛性溫,可平衡其他辛香料的味道,以外觀白色的為佳……
   而食材不同,滷製時間也不同。內臟以短時間滷製,以浸泡入味的方式來到軟嫩的口感,一般牛筋兩小時,牛肚一個半小時,牛肉七十分鐘,豆干等二十分鐘,滷好時浸泡兩小時,取出。別泡太久,才能品嚐滷味的最佳滋味。
   火的控制也很重要,先以大火煮滾,再轉中火,然後小火保持微滾的狀態,食物才不會過於軟爛而黏鍋,或產生食物沒有入味的情狀。

   我邊滷邊想起小時過年前,媽媽都會滷一大鍋各式滷味。

 

   我們家是個大家族

小時每年過年時,我媽、二嬸、三嬸、姑姑忙著幫奶奶做年夜飯,我也喜歡在一旁湊熱鬧。豬皮在熱湯杓裡抹上層豬油,將蛋汁淋在上面,在炭火上烤,放入豬肉餡包上,美麗可口的蛋餃就那麼的形成(不知何時開始,想吃蛋餃不用再那麼麻煩,去超市走一遭就有松鼠黃魚、豆腐丸子、八寶菜、豆腐蕃茄湯、茶葉蛋、清蒸臭豆腐、砂鍋魚頭等,都是我們過年時會有的菜。爺爺是浙江諸暨人,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同一產地。奶奶是寧波人。小時去奶奶家時,冰箱總有嗆蟹(嗆哈)可吃。牠們可稱做「螃蟹沙西米」,鹹中有甜,還帶點酒的香味。其實做法很簡單,就是鹽與酒漬生螃蟹。奶奶曾說:「越簡單料理的東西,要做的好吃越不容易。」

江浙人過年會把八種各具香味的菜炒在一起叫作八寶菜作工頗為繁複。很多人以為就是八種菜嘛,如何會繁複?以其中一種清江菜為例,就要曬上一整天太陽,再放入甕裡豆腐丸子也算是種費時的手工菜豆腐丸子做好後,不要油炸,直接放入高湯裡去煮,吃起來要外表(豆腐)滑潤可口,內在(肉餡)鮮嫩多汁才算成功

有人說,茶葉蛋嘛,不就是茶葉加蛋一起去煮而已。那魯肉飯也只是滷肉加飯而已,沒啥特別。但,吃起來就有好壞差別了,相信你的味覺不會出賣你。難道你沒聽說過鬍鬚張魯肉飯?日月潭的阿婆茶葉蛋嗎?我們家的茶葉蛋也不遑多讓。就是那種家鄉的感覺,有特製的香味

豆腐蕃茄湯光聽名字好像很簡單,其實裡面的材料也相當豐富。與其說是湯,不如說羹來得貼切,我小時每年都要喝五大碗才過癮。

砂鍋魚頭要煮得不腥,而能顯出魚頭的鮮味,料理前的準備功夫一定要做好,鰱魚頭也要好好處理一下。這道砂鍋魚頭非常適宜冬天食用,並可任意放進不同的材料,隨著食用人數增減份量,是一道得心應手的好菜。

將新鮮黃魚剖半,去除骨刺後,在魚身用縱刀、橫刀雕出花紋,然後裹粉油炸;因為炸後金黃大,外形像跳躍林間的松鼠,所以得名。這道松鼠黃魚,我沒吃過比奶奶燒得更好吃的了。雖然做法有傳承下來,但總是煮不出奶奶那特有的味道。

回憶起爸爸的話:「金華火腿切薄片,先舖厚厚一層在碗底,再舖一層洗乾淨的蝦米,然後上面再舖一層火腿片,上面再舖一層冰糖。最後放蔥、薑、紹興酒,然後下去蒸。蒸到糖完全溶了,味道全部透進火腿中便可以了。這菜,有火腿和蝦的鮮味,溶合在一起,糖可以中和火腿的鹹味,算是人間美味了。」

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年初一早上,我們家一定會吃寧波炒年糕。爸爸說:「年糕是中國農曆新年的一種傳統食品,年糕與『年高』諧音,有年年高昇的意思,象徵收入、職位或小孩子都一年比一年高。大白菜、豬肉絲、香菇是主要配料,但不可炒成過於濃芡,年糕模模糊糊的,既不好看,口感也極糟!

爺爺曾帶著濃濃的鄉音對我們說:「我們江浙一帶,還流傳著一則年糕的故事。春秋時代吳國大夫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劍自刎而死。傳說伍子胥死前囑咐親信:『我死之後,如果國家有難,民眾缺糧,你們到象門城牆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糧。』伍子胥死後,越王勾踐聞知,認為吳國失去主將,就進攻吳國雪恥。夫差連吃敗伏,都城被困,城中糧盡援絕,軍民紛紛餓死。這時,伍子胥的親信按他生前囑咐,去象門挖地三尺,果然挖到可以充饑的『城磚』。原來這是當年伍子胥暗地設下的『屯糧防急』之計。他在象門一帶用的城磚,全部是用江米粉蒸制後壓成的,這類江米磚十分堅韌,既可以作磚砌牆,必要時又可充饑。從此以後,每逢過年,當地家家戶戶都要蒸製像城磚一樣的江米年糕,以奉祀伍子胥的功績。因為是在過年時製作的食品,就把它叫作年糕,沿襲至今。

 

初二要回新營阿嬤家。在縣政府旁有個賣麵與豬血湯的小攤(如今已經有店面),他們麵裡的佐料只有醬油與大蒜,加上豆芽菜,那味道卻讓我從小記到現在——濃濃的台灣味,勝過無數的山珍海味。舅媽相當會煮菜,更會做道地的台灣小吃。她的甜貴(粿)與鹹貴(粿),隨便做就好吃。甜貴沾點蛋汁稍微煎一下,只能大叫一聲「讚」!

她的紅蟳油飯也是我每年過年期待回阿嬤家因素之一。除了肥美的紅蟳,油飯裡還有肉絲、香菇絲、蝦米……真的邊打字邊流口水。

醃漬入味的排骨,再裹地瓜粉與水調成的麵糊,外皮炸得酥脆,肉質軟嫩、可口多汁,令人吮指回味的排骨酥。酥炸雞捲、鹽酥蝦、三杯雞、蔭鼓蚵仔、瓜仔雞湯……也都令人難忘。看似一樣的菜,阿嬤與舅媽做出來的口味,就是那麼的不一樣,有「家」的感覺。

紅糟雞與紅糟肉是阿嬤的拿手好菜,她是福州人。她會自己用糯米、米酒瓶、紅麴米來做自己的紅糟,香啊!

嬤的「煎糟鰻魚」吃起來甘醇滋養,糟汁滑潤、入口即化,很適合下飯。那時我只要有阿嬤的「煎糟鰻魚」,飯可吃三大碗。現在的人很少自己做紅糟了,外面買的味道,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

 

今年年初二我回老婆家,她媽是客家人。

客家小炒、薑絲大腸,讓我難忘。她媽說:「早年我們客家人多居於山區內或河上游的丘陵台地。遷徒時,以方便攜帶的醃製食品作為配飯之佐菜,因此像菜脯、鹹菜乾等皆為客家人常吃的食品。而客家菜的味道普遍較重,是有其原因的:『鹹』是為了易於保存,不易腐壞,亦補充辛苦農作流汗後所需之鹽分;『肥』也是因為考慮到粗重的工作,消耗很多的卡路里,所以需要吃肥膩的東西。」

豬腸常配薑絲和醋炒成甜酸口味,就是薑絲大腸。而「客家小炒」是以肥肉爆炒魷魚絲,腴美的肉絲搭配乾韌的魷魚絲,兩種不同的口味相得益彰。有時加上蔥、韭菜或芹菜拌炒,則葷素俱全、營養均衡。鹹菜豬肚(酸菜肚片湯)亦是我的喜愛。

五花肉洗淨入開水煮至七分熟,取出瀝乾水份,浸泡醬油半小時,用沸油炸至金黃色撈出,切成一公分厚片,再放回鍋內與原來之醬油汁加酒煮約一分鐘……梅乾扣肉也是她媽的拿手絕活。還有梅菜蹄膀、鹽焗雞、炒毛肚、釀豆腐……

 

時間好像總是這樣匆匆而過,總是在過年前,才發現時間過得很快,總是在過年倒數時,才真正感受到時間的流動……

如今,很多小時的年菜,只能懷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