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走出房子,但你總要回家。」
專事房屋建築著述的波蘭裔建築作家Witold Rybczynski(魏滔‧黎辛斯基),曾在其著作「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中寫道。
今天又累又熱,回到舒服的家,洗個澡,去冰箱拿了幾顆冰塊,放入杯中,倒了些Whisky。愉快的躺在床上,拿起遙控器,開了冷氣,又開啟電視,享受著。回家的感覺真爽!
你相信嗎?無論地球如何轉動,家總是恆久不變的停留點。一張沙發或是一個沾染塵埃的布娃娃,都構連了生命的刻痕與情感的串聯,這其中的點點滴滴,縱使東西舊了、髒了,但它們所代表的記憶與時光卻是不可抹滅的。
家,也許就算歷經多少歲月風華,家始終是家,而家是你永恆不變的避風港。就像一場棒球賽,從本壘出發最後又再回到本壘。家,始終陪你成長,共享歡笑和淚水。
每個人心中都嚮往一個安定的居所,而這個居所就是家。家可以是實際的、功能的、夢幻的、享受的,可以讓自己恣意地徜徉於熟悉溫馨的氣息中,而滿身的疲憊可以在一個寧靜、安然的空間裡全然地卸下。家是凝聚個人心靈與物質的生命共同體,是人生中永遠儲藏的情感記憶,是一種堅實彌新、珍貴靈動的生活空間。(無論好或壞,溫暖或淒冷,回憶中總有它。)
也許你眷戀著家,也許你討厭回家。(回到家會被碎碎唸,渴望自由,想努力擺脫一切,但還是會有個居住的空間。)(就算是遊民,也有自己能躺下來的小小地方。)
不管你再怎麼忙碌與漂泊,也是需要休息。
外在的。內心的。
不管在外面經歷了多少風雨,多少委屈,家,是你的加油站,可以讓你重新再出發。
也許你覺得你的家是冰冷的,沒有溫暖。但它是可以人為經營的,端看你要與不要使它溫暖,或者,你依然故我,不想面對它。但,家,還是個家,你離不開它。
也許有人溫柔慈聲懇切的呼喚你,讓傷心愁苦的你歸家。也許有人站在你心門外等候你,迎接你回家。你為何推卻他們的懇請?
一日,傍晚時下班回家,走在停車的地方與回家之間的路上,聞到家家戶戶煮菜的香味與剛擦身而過的人洗完澡的味和痱子粉的味,誰說不是幸福溫暖的味道?不知多少年的在外漂泊,總是回家的感覺最好,父母煮的菜最好吃,與親人情人相處的時光最美。
傍晚的微風徐徐吹來,也隱隱傳來一首歌:
紅紅的太陽下山啦 咿呀嘿呀嘿
成群的羊兒回家啦 咿呀嘿呀嘿
小小羊兒跟著媽 有白有黑也有花
你們可曾吃飽啊 天色已暗啦星星也亮啦
小小羊兒跟著媽 不要怕不要怕 我把燈火點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