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駿馬騰祥.jpg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ijU3c5Nng/

近體詩為兩句一組,為了求每組詩句的音韻和協,因此在每組詩句的最後一個字均使用共同韻母的字,以達到音韻和協的效果。不過,同樣也是古音的關係,目前國語同韻的字(注音符號),在古音上卻未必是同韻。因此在韻字的選擇上,我們也是必須藉重詩韻方面的書來挑選出正確的韻字。如今的《增廣詩韻集成》也照《平水韻》將韻字分成上平15韻、下平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一共106韻,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使詩中的每一個韻字都同屬於某一個韻部。當然,每個韻部的字數有多有寡,押不同的韻部在寫詩上便有易有難,因此初學者最好先挑選韻字最多的上平四支韻來做韻腳,比較不會有辭窮之感。另外,由於我們目前吟詩時,多以國語發音,因此使用古韻作詩,有時反而覺得不押韻。為了顧及於此,在寫近體詩時,最好能挑選同一古韻中,國語亦同韻的字做韻腳。只不過這樣一來,能使用的韻字會大幅減少,寫詩的困難度便更高了。要不要這樣做,便由讀者來自行決定。但不管如何,總是必須以古韻為依歸,這已是約定成俗的事了。
    近體詩在押韻上,除了必須使用同一韻部的字外,還有一些禁忌是必須遵守的:
    多用平韻:因為平音適合表達不盡情意,而仄音偏側不平,較不適於短章表達。而且從古自今,仄韻的近體詩非常罕見,因此儘可能不用仄韻入詩。
    不得重韻:押過的韻字不能重複再押,也不能再押和其同義的韻字。例如押過愁字,便不能再押憂字,其他像芳和香、車和輿、花和葩等均是。
    不可僻韻:太生僻的韻字最好不要押。
    另外,就如同字的平仄所講的,同一個字在不同意義時,可能會落入不同的韻部(破音字),因此在使用上要特別小心這類情形,以免誤用韻字了。

 

用首李白家喻戶曉的靜夜思》來說明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五言絕句押的是」、「」、「」三字,此三字我們翻開《增廣詩韻集成》來看,是屬於下平七」韻。而下平七」的字有:

 

陽楊揚香鄉光昌堂章張王房芳長塘妝常涼霜藏場央泱鴦秧嬙狼床方漿觴梁娘莊黃倉皇裝肪殤襄相湘緗廂箱創忘芒望嘗償鱨檣槍坊囊郎唐狂 強腸康岡蒼匡荒遑行妨棠翔良航颺倡倀羌慶姜僵薑疆橿萇糧穰將牆桑剛祥詳洋暘徉佯粱量羊傷湯魴樟彰漳璋猖鋩商防筐煌篁隍凰徨蝗惶璜榔廊浪簹襠滄綱亢吭鋼喪肓潢簧忙茫傍汪臧琅蜋當璫庠裳昴鷞鄣障瘍鏘鏜硠桁杭頏邙贓湟滂桹溏碭驦筤禳攘蹌鶬螿瀼瓤枋螗搶戕螳踉杗眶煬鍚稂菖鐺洸閶蜣瑲蹡勷纕彭蘉蔣斨亡殃薌堈嫜鯧礓瓖薔喤瑒慞鑲鬤汸邡鈁孀嶈洭搪莨苀磄趪餭汒凔彷艡劻膷眻綡恇莣鉠榶瑭鋃胱雱磅膀螃艎

 

以上這些都屬於下平七」韻,你可別用ㄅㄆㄇ來亂押。在寫作近體詩時,《增廣詩韻集成》是必備的工具書之一。大醉我有簡易的電子檔,需要者請留五百大洋的酒錢……哈哈,不好笑。

http://djes.tyc.edu.tw/~folk1116/folk/seek.htm

 

平水韻的106韻有

 

上平聲:1東 2冬 3江 4支 5微 6魚 7虞 8齊 9佳 10灰 11真 12文 13元 14寒 15刪

下平聲:1先 2蕭 3肴 4豪 5歌 6麻 7陽 8庚 9青 10蒸 11尤 12侵 13覃 14鹽 15咸  

上聲:1董 2腫 3講 4紙 5尾 6語 7麌 8薺 9蟹 10賄 11軫 12吻 13阮 14旱 15潸16銑 17篠 18巧 19皓 20哿 21馬 22養 23梗 24迥 25有 26寢 27感 28琰 29豏  

去聲:1送 2宋 3絳 4寘 5未 6御 7遇 8霽 9泰 10卦 11隊 12震 13問 14願 15翰 16諫 17霰 18嘯 19效 20號 21箇 22禡 23漾 24敬 25徑 26宥 27沁 28勘 29豔 30陷

入聲:1屋 2沃 3覺 4質 5物 6月 7曷 8黠 9屑 10藥 11陌 12錫 13職 14緝 15合16葉 17洽

 

以上每個韻目下都有許多韻腳,照著選字來押韻吧。但是,容我大醉再囉唆一下

近體詩之押韻,尚有幾種戒忌,宜需注意(上面只稍微提到)

 

一:戒出韻──出韻即俗稱之落韻,如押「一東」韻之詩,誤押上「三江」韻或「八庚」韻中之字,即為出韻(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論)。然而袁枚之《隨園詩話》云:「唐人律詩,通韻之例極多,劉長卿《登思禪寺》五律,『東』韻也,而用『松』字。蘇頲《出塞】五律,『微』韻也,而用『麾』字。明皇之《餞王晙巡邊》長律,『魚』韻也,而用『符』字。李義山屬對最工,而押韻頗寬。如東冬、蕭肴之類,律詩中竟時時通用,唐人不以為嫌也」。上論蓋袁氏個人之見解,固不足以引為正體也。

二:戒湊韻──所押之韻,與全句之意義不相連屬,而勉強湊合者。凡湊合之句必軟,軟則不穩。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云:「詩韻貴穩,韻不穩則不成句。和韻尤難,類失牽強,強之不如勿和。善用韻者雖和猶其自作,不善用者雖自作猶和也」。沈德潛《說詩晬話》亦云:「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故有看去極平,而斷難更移者,安穩故也。安穩者,牢之謂也。杜甫詩『懸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韻腳之法」。

三:戒重韻──重韻即同一韻腳,而重複押之之謂。此在近體詩懸為厲禁,而古體詩則不避。黃山谷云:「老杜《飲中八仙歌》二十二句之中,共押二眠字,二天字,二船字,前字凡三押,此歌分八篇,人人各異,雖重用韻無害,亦周詩分章之意耳」!。顧炎武《日知錄》則云:「古人不避重韻,杜子美飲中八仙歌,用三前、二船、二眠、二天。宋人疑古無此體,遂欲分為八章,以為必分為八,而後可以重押無害。不知柏梁臺詩,二之、三治、二哉、二時、二來、二材,已先之矣」。

四:戒倒韻──連兩字而成一詞者,為遷就韻腳,有可顛倒而用之者。如:「先後、新鮮、來去、慷慨、悽慘、輝光、牛馬、地天、玲瓏、參商、羅綺、琴瑟、乾坤」等,然須于義不礙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稱之為倒韻,切不可用。嚴有翼《藝苑雌黃》云:「古人詩押字,或語有顛倒而理無害者,如韓退之以『參差』為『差參』,以『玲瓏』為『瓏玲』是也」。王楙《野客叢書》引《漢皋詩話》云:「字有顛倒可用者,如羅綺、綺羅,圖畫、畫圖,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類,方可縱橫。惟韓愈、孟郊輩才豪,故有湖江、白紅、慨慷之語。後人亦難仿效。若不學矩步,而學奔逸,誠恐麟麒、凰鳳、木草、川山之句紛然矣!」另外,目前通行之國語用詞,亦有與閩南語顛倒用之,而其義不變者。如熱鬧、顢頇等。

五:戒啞韻──啞韻者,為聲調不響亮,或意義不明顯之謂。如「東」韻之「忡、懵」等字即是。《隨園詩話》云:「欲作佳詩,先選好韻。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捨,『葩』即花也,而『葩』字不響。『芳』即香也,而『芳』字不響。以此類推,不一而足」。

六:戒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即生僻之字,如東韻之「蝀翀」等字。《四溟詩話》云:「詩用難韻,始於六朝,從此流於艱澀。唐陸龜蒙『織作中流百尺葒』,韋莊『汧水悠悠去似絣』,葒絣二字,近體尤不宜用。譬若王羲之偕諸賢於蘭亭修褉,適高麗使至,遂延至席末。流觴賦詩,文雅雖同,如此眼生,便非諸賢氣象」。而《隨園詩話》亦云:「李杜大家,不用僻韻,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鬥險,掇唐韻而拉雜砌之,不過一時戲。如僧家作盂蘭會,偶一布施窮鬼耳。然亦止於古體、聯句為之。今人效尤務博,竟有用之於近體者,是猶奏雅樂而雜侏離(蠻夷之語)坐華堂而宴乞丐,不已傎乎」。由以上諸家之論,即可知僻韻之不宜用也。

七:戒複韻──凡意義相同之字,如六麻韻中之「花、葩、華」,七陽韻中之「芳、香」,十一尤韻中之「憂、愁」等字,義皆相同,一詩之中雙押即為複韻,亦宜善為避之。

八:戒別韻──別韻者,同一字因音韻不同,而意義亦別者,誤押之即為別韻。如「重」字於二冬韻作「複疊」解,於二宋韻則作「貴重」解;「降」字於三江韻作「順服」解,而於三絳韻中則作「下落」解;「鮮」字於一先韻中作「新」字解,而於十六銑韻裡則作「少」字解,務須辨明,方不致誤用而貽笑方家。謝榛《四溟詩話》云:

「凡字有兩音,各見一韻,如二冬『逢』字,遇也;一東『逢』字音『蓬』,《詩大雅》鼉鼓逢逢。四支『衰』減也;十灰『衰』字,音『崔』殺也,《左傳》皆有等衰。十四寒『繁』字,音盤,左傳曲縣繁纓;十三元『繁』字,多也。賀知章《回鄉偶書》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此灰韻『衰』字,以為支韻『衰』字,誤矣。何仲默《九日對菊》詩:『亭亭似與霜華鬥,冉冉偏隨月影繁』。此元韻『繁』字,以為寒韻『繁』字,亦誤矣。作詩宜擇韻審音,勿以為末節而不詳考也」。袁枚《小倉山房尺牘》引老杜「刺使諸侯貴,郎官列宿應」,「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云:「考音義,『應』字、『難』字,均當作仄韻。而皆趁己之便,以平聲押之」。《學林新編》謂字有通作他聲押者,泛引三百篇及文選古詩為證。殊不知蔡啟《寬夫詩話》云:「秦漢以前,字書未備,既多假借,而音無反切,平仄聲皆通用。自齊梁後,既拘以四聲,又限以音韻,故士率以偶儷聲病為工。然則字通作他聲韻押,於古詩則可,若於律詩,誠不當如此也」。

九:戒犯韻──犯韻又稱冒韻,即不是韻腳處用上同韻之字。如:

逢鄭三遊山盧仝
相逢之處草茸茸,峭壁攢峰千萬重;

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詩中「逢」與「峰」字,俱屬二冬韻之字,與韻腳同韻,即稱「犯韻」或「冒韻」。宜盡量避免,尤以每句之第三字以下,更應注意。至如與韻腳疊字者,如「茸茸」等則不在此限。

以上為有關詩之押韻之法,及幾種特殊之押韻格式。與應戒忌事項。已大體述明。而作詩選韻,宜擇其與詩題之主旨,或所欲表達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方易於成章。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引何無忌與人論詩云:

 

欲作佳詩,必先尋佳韻,未有佳詩而無佳韻者也。韻有宜於甲而不宜於乙者,有宜於乙而不宜於甲者。題韻適宜,若合涵蓋。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揀擇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揚轉換,用頓挫處,尤宜喫緊。理會此處,最見人平日學力淺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長篇,亦宜斟酌。韻腳穩妥,庶無牽強搭湊之失。可見工詩者,未有不留意於韻。今人衝口吟哦,但求協韻,甚而次韻、疊韻,連偏累牘,徒使脣焦腕脫,令人生厭。
    一般說來,「尤、侵」韻之詩,較適於憂愁情緒之表達,「覃、東、江、陽」等韻,較適於表達歡樂、開朗之情緒。周濟《宋四家詞選》云:「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莫草草亂用」。學者宜引為箴戒。

此外,又有所謂分韻、和韻、次韻、用韻、疊韻等名詞。於此一併稍作解說:

一:分韻──詩友相約賦詩,舉定數字為韻,互相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韻成詩也。白居易有「素壁聯吟分韻句」之句。分韻大都以人數為定,如四人則取成語,五七人則取古人詩句為宜。

二:和韻──和韻又稱依韻,即和他人詩,而同用其韻也。《珊瑚鉤詩話》云:「前人未嘗和韻,自元白為二浙觀察,往來置郵筒相唱和,始依韻,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吳喬答萬季埜詩問云:「和詩之體不一,意如答問而不同韻者,謂之和詩;同其韻而不同其字者,謂之和韻;用其韻而次第不同者,謂之用韻;依其次第者,謂之步韻(亦稱次韻)。步韻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為韻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難照顧。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嚴滄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嘗曰:『今人祗解作韻,誰會作詩』此言可畏」。吾人當深體會之。

三:次韻──次韻又稱步韻。謂和人之詩,而依原詩所用之韻及次第也。陸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韻者,唐始用韻,謂同用此韻,後有依韻,然不以次,後有次韻,自元白至皮陸,其體乃全」。嚴羽《滄浪詩話》云:「和韻最害人詩,古人唱酬不次韻,此風始於元、白、皮、陸,李朝諸賢,乃以此鬥工,遂至往復有八九和者」。顧炎武《日知錄》云:「凡詩不束於韻而能盡其意,勝於為韻束而意不盡」。沈德潛《說詩晬話》亦云:「古人同作一詩,不必同韻,即同韻,亦在一韻中,不必句句次韻也。自元白創始,而皮陸倡和,又加甚焉。以韻為主,而以意相從。中有欲言,不能通達矣。近代專以此見長,名曰『和韻』,實則趁韻。宜血脈橫亙,句聯意斷也,有志之士,當不囿於俗」。近世詩人,亦多有「次韻」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壯而手低,則不如不作。

四:用韻──用韻者,用某人之某詩所用之韻為韻也。

五:疊韻──凡賦詩重用前韻,即稱為疊韻。如:

戲贈樂天復言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

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

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擲梟盧;

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

 

重酬樂天元稹
紅塵擾擾日西徂,我與雲心已共孤;

暫出已遭千騎擁,故交求見一人無;

百篇書判從饒白,八米詩章未伏盧;

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復言元稹
繞郭笙歌夜景徂,稽山迴帶月輪孤;

休文欲詠心應破,道子雖來畫得無;

顧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險鬥敵都盧;

不然豈有姑蘇郡,擬著陂塘比鏡湖。


以上為近體詩押韻之大體原則,及應戒忌事項。初學者多讀多做,自有心得,

所謂熟能生巧也。

 

    絕句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於南朝。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

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占現存唐詩總數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並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

絕句是中國傳統詩中篇幅最短,而效果很高的一種體裁;也是中國詩中最容易記憶和引起讀者共鳴的。

 

    寫詩之前,還是要囉唆幾句。

   歷來關於近體詩的寫作方面,一直流傳著「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個似是而非的口訣。所謂的「一三五不論」從字面上看來,是指七言絕句或律詩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通融,其實近體詩並非漫無限制地「一三五不論」,而必須以「平聲不可令單」、「不可下三平或下三仄」為原則,倘使必須更動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則必須連帶在其他相關位置也更動字聲平仄,這種補救方式稱為「拗救」。

    這樣一說,許多人可能頭又大了。別急別急,跟著大醉我做倒滿一杯酒,揚頭一口氣喝下,爽

    五言絕句或律詩也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所謂的「平聲不可令單」也就是「孤平」。「孤平」簡單來說就是兩個「仄」字中間夾個「平」字,如「仄平仄」而「不可下三平或下三仄」則是指每句的最後三個字。

    先看看五絕的平仄譜:以首句第二字來看,如為平字則稱為平起,為仄稱為仄起。

 

  1. 首句平起韻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 首句平起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 首句韻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 首句起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依照基本格式寫出的詩句,當然是必定合律的。不過要依照基本平仄格式寫詩,有時難以成句,因此奇數字的平仄可讓我們靈活運用。也是如此,常讓我們不小心會犯錯(如孤平或下三平與下三仄

舉例五絕

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孟浩然春眠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王之渙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以上發、白和擷字,在韻譜裡都是仄音

 

看看七絕的平仄譜

.首句平起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平起不押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仄起押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起不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舉例七絕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李龜年江南逢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解析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一作碧山盡)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所謂平起仄起,是看首句第二個字的平仄,而是上平聲十一真韻,所以是平起。

此詩首句押韻即第一句最後一字是韻頭,之後應該押韻的二四句韻腳都協此韻。是下平聲十一尤韻,之後的」、「皆屬之。

至於為何出律

現在來檢視全詩的格律:「平起首句押韻格律應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你會發現原詩跟格律錯得離譜。儘管七言詩每句第一個字可以平仄不拘,在不犯孤平下三平與下三仄的原則之下,是可以一三五不論」;然而李白他大哥完全不甩它,照他心裡的話去寫。所以在唐詩三百首裡把它定位成古絕,就是形式上看起來像七絕,然而實際上是不合格律的古體詩。

 

律詩

 

律詩都是八句,古人爲了論詩方便將律詩的第一、二句稱爲首聯,第三、四句稱爲頷聯,第五、六句稱爲頸聯,第七、八句稱爲尾聯。按律詩格律的要求,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先看看平仄譜

五律:

.首句平起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押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仄起押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首句起不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

 

.首句平起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平起不押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仄起押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起不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聰明的你一看就知,根本不用背!愚笨的我酒醉都能寫(雖也常出律,但清

醒時稍微改下變ok,重要是意境不變),何況靈敏的你們?

七言絕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五言絕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這正變之分是從唐人絕律統計出來的,以多見者為正,少見者為變。

盛唐以前並不十分講求黏對,尤其黏法更不重要,但到了宋朝以後,黏對便已成為金科玉律了。

    詩病中,孤平最重,失對其次,失黏再次,上尾最輕。所謂上尾便是相鄰兩聯的出句句腳聲調相同,例如都是上聲或去聲等。此外,亦應避免兩個同調的仄聲在一起,如”上上”等。若能做到一句之中,四聲遞用,出句句腳上去入俱全,這便是詩學格律的最高境界。

淺談下近體詩的一些技巧:

. 修辭的手法

   1.凝鍊

   儘量以最少的字表達最深的意境、最多的意思,使得字字著實,無一虛設,讓文氣更能增強。

   2.倒裝

   顛倒詞句的順序,以動化平板的言辭。例如: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將浣女歸、漁舟下寫成歸浣女、下漁舟,增添詩的變化。

   3.變調

    改變詩詞斷句的節奏,增加詩句的新穎。例如: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 詞句的表現手法

   1.鋪敘

 利用華麗的詞藻反覆地加強所要表達的意念,因此稱為詩的美麗外衣。但若全部引用鋪敘的技巧,將使得所作之詩失去內涵,流為風花雪月之作。例如: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煖錦衿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尺冰,愁雲黲淡萬里凝。

 

    詩句中一再點出冰寒之情況,一句比一句強烈,讓人感覺真的天寒地凍。

   2.襯映

    比較性之詞彙或句子,相互對比,以突顯出所要表達的意念。例如: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利用萬重山來襯出輕舟之快。

   3.引喻

    引喻的技巧,在詩詞中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藉由非主題之事物,點出主旨,增加了詩詞的含蓄美。例如: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上灘。

 

    引用多項事物來點出琵琶之聲韻。

   3.典故

    由於詩詞的句數不多,難能完全表達意念,若藉由相似之史實、詩詞、經典等描述,更能點出詩的意境。例如: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藉由劉禪信任宦官亡國之事,點出憂懷國事之情,並希望皇上能親賢臣、遠小人之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醉Tony 的頭像
    大醉Tony

    大醉Tony的首頁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