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的轄地。

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

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佈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

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

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嶺南

地區的經濟、文化與中原地區來源不同,被北方人稱為「蠻夷之地」。即使到了

北宋,嶺南仍是九死一生之境,蘇軾曾有詩雲:「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

個回?」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與中原的聯

繫才逐步地增加。(註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征服百越之地。秦末,南海尉趙陀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

漢武帝時漢朝強盛,消滅了趙氏的南越國,將南越分置九郡,後改七郡(南海、

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統稱交趾,漢朝駐軍長官稱交趾刺史。

在漢朝統治時期,雒越人所受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日益加重。

   秦(前214年)開鑿靈渠溝通湘灕水系,屬桂林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

設始安縣(桂林),為縣治所在,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30年)時又設始安侯

國,為始侯國治所。(註二)

 

   零陵官道上,出現一行人,共有十幾匹騾馬。征徽與征媚二人嫌整天坐在轎

車裡氣悶,於是改穿了男裝,騎在馬上。這次她們帶著族中幾十名好手,準備到

洛陽。領頭名叫征南,年紀四旬開外,微留短須,精神壯旺,體格雄健。

   一路上走來,沿途風光婀娜多姿,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也有水網縱橫的平

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峽險灘的奇景。

   一路上,征徽怕妹妹征媚旅途無聊,說了許多傳說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

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

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

等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一天,大夥兒勞動之餘,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

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裡的河伯聽到,這個浪蕩公子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

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裡掀起軒然大波,吞沒

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鬱鬱寡歡,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後羿原

是位善射的天神,射死了天帝的九個兒子。他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

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一

肚子火,聽說了後羿宓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

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後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

逃。

   河伯自知不是後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

生的一切,並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後

羿與宓妃的事了。

   從此,後羿與宓妃這對情侶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後

來,為表彰他們,天帝還封後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註三)

 

   當帝堯詢問,誰是可以繼任帝位的人選時,四嶽都推舉舜。於是,為了觀察

舜的德性,帝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大舜,想看看他處理家務

的情形;並且讓自己的九個兒子也和舜一起生活,想知道他怎樣應付外在的人際

關係。

   美麗溫柔又蕙質蘭心的娥皇與女英,嫁給舜之後,同心協力幫助丈夫,侍奉

公婆。姊妹倆柔美萬方的儀態,卻讓舜的弟弟象,垂涎欲滴。為了想將她們占為

已有,象屢次設計陷害,意欲置舜於死地。但娥皇與女英都以巧計與神力幫助舜

度過重重難關,使象的詭計無法得逞。

   經過三年,在多方觀察之後,帝堯對於舜的表現非常滿意,深信舜是一個賢

德的人,就將帝位禪讓給了舜,定都於蒲版,國號虞,世稱帝舜。

   即位之後的帝舜勤政愛民,經常到全國各地巡視,以關心民間疾苦。他立娥

皇為后,稱為「湘君」,女英為妃,稱為「湘夫人」。每次出巡,姊妹倆都隨侍

在帝舜之側,三人形影不離,情意深厚,人民視他們為明君與賢妃,獲得了人們

誠心的愛戴與敬重。

   一年,聽說南方發生戰亂,帝舜南巡,二位后妃未能同行。沒有料到,帝舜

不幸於途中染病,逝於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一個名叫零陵的地方。噩耗傳來,

湘君湘夫人悲痛難禁而日夜哀泣。她們尋夫到江邊,悲傷的眼淚變成了血,灑在

吳楚之地的竹子上,從此,竹子上便永遠掛滿了她們紅色的斑斑淚痕,這就是有

名的「斑竹」,也叫「湘妃竹」。湘君湘夫人後來為帝舜殉情,自沉於湘沅之水,

她們死了之後,變成了湘江之神,人們立祠以紀念,是為「湘君祠」。

  

   「好感人的故事哩!」征媚悠悠道。

   「不感人的傳說也無法留傳。」征徽微笑道。

   「怎不走水路?」征媚忽然問道。

   「我們需要磨練。」征徽淡淡道,「記得師傅的話嗎?」

   征媚點頭不語。水路舒服,陸路難行。

   當年張道陵雲遊至交趾,恰巧遇到二征夫人遺族,傳授了她們一些武藝與許

多知識。她們尊稱他為師傅。

  

   在晨光之中,四周奇峰林立,險嶺嵯峨,如經斧削,層岩疊石上翠色濃重,

景觀層出不窮。連綿數十里的山峰,如筍拔地,各不相倚,有若星羅棋佈;有時

中間穿繞著一條蜿蜓而下的百里沼江……

   征徽與征媚二人騎在馬上同行。征徽芳齡一十八,一身古銅色均勻光澤的肌

膚,鳳目含威,高起的鼻柱直透山根,顯出她是個性格剛強和有主見的人。尤其

她的朱唇特別豐潤,很是性感。征媚年一十六,有那千嬌百媚的風韻。她的美純

出於自然的鬼斧神功,肩如刀削、腰若絹束、脖頸長秀柔美、皮膚光潤滑白、明

眸顧盼生妍、梨渦淺笑;綴著明珠的武士服,腳踏著小蠻靴,天上下凡的仙女,

亦不外如此。

   征徽又對征媚說這裡的傳說:

   很久以前,桂林一帶並沒有山和水,桂花樹更無從說起。有四位仙女——嫦

娥、織女、麻姑和元女,閒來無聊便決定比誰造的林園最美麗。麻姑造出了雲

南石林;織女造出了西湖美景;元女劈出了龍門石窟;唯有嫦娥不知該往哪裡

造,造些什麼。她焦急地到了南方某處即現在的桂林,見什麼都沒有,老百姓

的生活也苦不堪言,嫦娥便選擇在此處建桂林山水。

   她從月宮取了桂花的樹種撒在地上,便有了桂花樹成林(也是桂林名稱的來

源),又在北方吹了一口氣,將北方的大山變成各種動物趕到了桂林,又將動物

變回大山(便有了桂林的山)。當她正為自己傑作驕傲時,南海觀音點化她,這

裡缺少靈氣。於是嫦娥借過觀音的淨瓶將淨瓶裡的仙水倒入大地,仙水繞山而流,

形成了桂林的水。當嫦娥正得意之時,觀音與嫦娥約定的交還淨瓶的時間到了,

頓時淨瓶化為石山(即現在的淨瓶山)。觀音大為生氣,責令嫦娥歸天,百姓與

嫦娥分別時淚滿江河。為了紀念這次分離,把這條河取名離江,後人又寫「漓江」。

嫦娥回去了,淚水漣漣,淚水落在桂林的土地上形成了榕湖、杉湖。

   征徽再說:

   傳說桂林以前這個地方是一片大海,海下有一座龍宮。適逢秦始皇完成了統

一大業,他一面調兵攻打匈奴,修建萬裡長城;一面建造阿房宮和酈山墓,好

讓他生時過得奢華,死了也享盡容華富貴。

這可是大工程啊!且不說成天從清早累到晚,挑著大擔大擔的石頭和泥巴,

光是那火一樣的太陽在天上烤得地上發熱,站一個小時就已經受不了,更何

況那些監工,比豺狼還要狠毒!有理沒理地拿著皮鞭就往民工們身上抽。

一天累死,餓死,打死的人就不下萬數!那屍體堆起來比酈山還要高哦!

有一天,太白金星下凡,見到百姓如此苦難,就給了每個民工一根紅絲線,

叫他們繫在肩膀上。這一繫上去啊,就感覺有力氣了。以前駝背走路,現

在可以直起腰了;那千斤重的擔子,現在挑起來就像挑著燈草一樣輕;原

來走兩步邁不出一掐,現在走起來就像一陣風。

   誰知道這個秘密被那些可惡的監工給發現了,他們報告到秦始皇那裡去,秦

始皇馬上命令監工把紅絲線統統收繳上來。這秦始皇本來想把那些絲線給燒掉,

又一想,這全國那麼多的山,做什麼事情都不方便,一根線就有那麼大的神力,

如果把這些絲線集中起來做成一條鞭子,說不定還可以趕得動山哩!把山都趕到

海裡面去,到處四通八達,況且用山填海還可以擴大地盤,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情啊!

   秦始皇樂了,馬上派人將絲線做成了鞭子,果然可以趕得動山。於是秦始皇每

天都拿著鞭子趕山。

   有一天,秦始皇將山趕到後來叫做桂林的這個地方,那些大山小山全部都掉到

海裡面去,吵得龍王不得安寧,趕忙叫那些蝦兵蟹將去打聽,才曉得是秦始皇來

趕山。龍王大吃一驚!這海給填平了,還做什麼龍王呢?龍王的三公主見龍王如

此憂愁,就毛遂自薦,去把那條鞭子給奪過來。

   這一天,秦始皇正在趕山,剛回頭就看見海邊坐著一個美麗的姑娘。秦始皇雖

然搶了上萬個美女關在皇宮裡,可從來沒有見過像三公主這樣漂亮的姑娘。這下

秦始皇醉魂酥骨。他走過去想搭訕,三公主卻先開了口:「你在做什麼呀?」

   「趕山呀,嘿嘿!」秦始皇一邊說一邊揚了揚手裡的鞭子。

   「是用這根鞭子趕嗎?」

   「是呀,這是趕山鞭呀!」秦始皇得意洋洋地說。

   「趕山鞭可是少見的東西呀,可以給我看一看嗎?」秦始皇巴不得有這個機會

來和三公主親近,於是馬上挨攏來,將鞭子遞到三公主手裡。三公主接了鞭子,

馬上跳進了海裡,秦始皇想追回來也不可能了。

   由於秦始皇趕山填海,就出現了桂林這片土地。不過那時候呀,到處都是爛泥

和髒水,又沒有河流,也沒有像今天那麼秀美的山峰。而老百姓受不了秦始皇的

壓迫,就紛紛逃難到這裡來組織義軍反抗,這裡便漸漸有了居民居住。

   這些人的勤勞和善良感動了三公主。三公主決定把這裡建設成一個美麗的花園。

她精心設計,用趕山鞭把大大小小的石山擺弄成長蛇,梅花……高高低低大大小

小互相襯托,像海裡的浪花那樣參差起伏。擺布好了石山就要把石山的模樣給弄

得好看些。於是公主又帶領人們日日夜夜鑿磨山頭,終於把這些山弄得挺秀奇特

起來。三公主還帶領人們在石壁上雕刻花紋,畫上了許多圖案;她還帶著人們在

山上開鑿了許多雅致的洞府。又從天上海裡弄來許多希奇的東西來裝飾這些洞府。

 

   有了奇山,當然還要配上秀水。三公主問龍王要了甘露把大地清洗乾淨,又借

來犀牛角,從天上引來了一股仙泉。後來三公主由於操勞過度而死去了。她死後

,在埋葬她的地方長出了許多桂花樹,於是這個地方便叫做桂林。而三公主的眼

睛化作一汪流水。為了紀念三公主,就叫那汪流水為相思江,那股仙泉為灕江。

 

   「不感人的傳說也無法留傳。」征媚微笑道

   「妳學得倒快。」征徽也微笑道:「前面應該是伏波山了!」

   西面則有登山石階,可達半山亭和山頂,登高眺望,可看到桂林的水光山色。

   陽光明媚的灕江會讓人心情舒朗,看得透徹而又精彩,彷彿是自己遊走在群山

峻岭之間;煙雨繚繞的灕江則讓人感覺神秘新奇,看得驚異而又沉迷,彷彿進入

詩進入畫進入了人間的仙境。其山體陡峭,孤峰突起,半枕江流、半著陸地,灕

江奔流至此,被山體阻擋,形成迴旋之流,呈「江瀾洄洑嚙山根」之狀。

   征徽停在一洞口處:「這就是試劍石。」只見石柱懸吊而下,下端離地一寸左

右,平整如刀削般。

   此洞位於伏波山山腹,主洞口向南,三面穿透,曲折通幽。洞的江端豁然開

,洞口下面即是深不見底的伏波潭。

   征媚好奇問:「甚麼試劍石?」

   征徽想了想道:「傳說這石柱本上下相連馬援當年率軍南征到這裡時曾受到

侵擾。馬援邀請對方首領到這洞前談判談至僵局馬援拔劍而起喝道『請看

我試試這把劍』話音未落寒光一閃竟將這巨大石柱貼地削去寸餘對方首領

為之噤聲色變立刻答應退兵。

   征媚摸了摸試劍石,道:「就是這石縫?」

   征徽點頭道:「後來對方首領說:『退多遠』『退一箭之地』馬援哈哈笑道。

對方首領暗喜二話沒說便表示同意並親筆在箭杆上寫下『箭落為界』的字樣。

馬援策馬登上山挽弓如滿月發箭似流星只聽見石破天驚這一箭居然將三座

山都給射穿了一個大洞箭直飛到對方出發的地界才落下。

   征媚笑道:「難怪這裡的山都有洞,不會都是馬援射的吧!」

   征徽微笑不語

   這地區,果真是無山不洞,無洞不奇

   征徽望著試劍石不禁想起:

   當年姨爹詩索太守蘇定誘殺。蘇定與陶氏太小覷了征側、征貳兩姊妹。很多人

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知民間疾苦。他們誤打誤撞殺了詩索,只因征則的美色

詩索為了不打草驚蛇,與其虛與委蛇,才會中計,死得冤枉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從母征則是一位善操家務的勇敢機智的婦女。妹妹征貳也不遑多讓。她們是雄王

的後裔麊泠縣雒將的女兒。姥姥叫謾善,本是雄王的外曾孫女,很早就守寡。她撫

養兩個女兒,平時以尚武精神教育女兒在準備起義的過程中,她大力幫助女兒和

女婿在山西省一帶組織了包括有很多首領官郎、輔導和地方民軍參加的起義軍。

為了不使起義軍悲痛,在出征時,征則摘下喪巾,在亡夫壇前向三軍宣誓:一要為

國報仇,二要恢複雄王基業,三要為夫雪恨,四要完成這次事業。

   征側和妹妹征貳在喝門舉兵起義。各地義士紛紛雲集於麋冷。起義軍從麋冷向平

原進軍,攻打東漢在交趾的首府贏僂。二征夫人起義前後,在交趾北部、九真

(中部以北)、日南(中部中區)和合浦(中國廣東省內)四個郡,相繼爆發了多

次起義。在二征夫人的領導下,各地方的起義——從山區到平原,包括過去甌雒

國內的越族和其他各族很快就統一。

   陶氏被撲殺,蘇定卻逃脫。

   在起義軍的打擊下,東漢在交趾的封建政權很快崩潰。在很短的時間裏,二征夫人

起義的旗幟下就集聚了「六十五個縣城」,即當時越南的全部領土。民族獨立重新

得到了恢複。征側被推祟為皇帝(征王),定都麊冷。接連兩年,人民不用繳稅。

為了鎮守各個險要地區,征王派聖天駐紮在合浦,防禦北方;派都羊駐守九真,

防禦南邊……

 

   在洞內壁上雕塑了許多奇奇怪怪的人物。

   征媚喜道:「這些人物好有趣喔!」

   征徽聞言,回過神道:「這應該是師傅所說的佛教中人。」

   征媚繼續問道:「甚麼是佛?」

   征徽苦笑道:「我也不清楚。」她看看四周道:「相傳古時有一位老漁翁,

在此洞拾得龍珠而惹怒海龍王,其興風作浪,給百姓带來災害。後來官府命老翁

將龍珠歸還,方使天下太平,故此洞得名還珠洞。」

   征媚羨慕道:「姊姊懂好多喔!」

   征徽含笑:「誰叫師傅教導我們時,妳都不專心。」

   征媚翹起小嘴,「哼」了一聲,自顧自的欣賞壁上雕塑。征徽覷著壁上人物造像,

想著:

   劉秀聽到征側起義、稱王的消息之後,下詔令華南各郡製造車船,修築道路、

橋梁,儲備軍糧,準備重新侵占越南。公元4四十二年四月,漢朝封馬援為「伏

波將軍」,當時馬援已五十多歲。

   他帶領二萬軍隊和二千艘車船南下侵略我國。馬援的大軍水陸配合,首先集

中在合浦廣東,然後進入浪泊河北省仙山地區。馬授的軍隊剛到合浦,

就遭到聖天夫人的軍隊突然襲擊。馬援被迫撤退,率軍北上進占蒼梧廣西

後來偷偷地派軍隊越過鬼門關支棱隘,南下到陸頭地區,接著又北上到浪泊。

二征夫人和諸位將領從麋冷發兵到浪泊打擊敵人。在那裏,我軍和侵略軍進行了

一場激戰。二征夫人的軍隊戰鬥得非常勇敢,但因力量比較薄弱,所迫退回錦溪

(永富省安樂縣)。

   

   當時中國南方開發很少,大多數地方都是茫茫的原始叢林。走陸路看著短,實際

上遇到的困難要大的多。所以馬援繞了一個大圈,帶了兩萬多人從海路直撲交趾郡。

   馬援這一招大迂迴,大出征側所料。她連忙調集了軍隊迎戰。馬援到底是東漢開

國第一名將,一戰就將起義軍的主力擊潰。征側,征貳退入交趾城。馬援乘勝追擊。

征側,征貳決定改變戰術,化整為零,躲入深山老林展開遊擊戰。

   馬援的秘訣只有一個,攻心為上。他只攻打反叛的各個城池中堅決不投降的。

打下來以後也不燒殺掠奪,反而幫助他們修好被毀的房屋。又對當地人民採取懷

柔政策,廢除漢法,恢復舊法。這樣很快就削弱了征側,征貳姐妹進行遊擊戰的

群眾基礎。

   漢軍屢戰屢勝,勢如破竹,一直把徵側,徵貳追趕到江平。交趾軍一邊作戰,一邊

南逃,躲進一座叫金溪穴的山谷中,死守谷口。漢軍一時硬攻不進,馬援便下令軍士

安營紮寨。重重圍住谷口,以便見機行事。

   金溪谷地形複雜,山洞眾多,樹木叢生,怪石林立。野果,野生木薯到處都是。

有一條小溪流進谷中,食物用水都不缺,但不能容納大部隊作戰。征側,征貳更率餘

眾進入如迷官般的洞穴中。馬援率眾到了穴前,察視四周,除穴口外,竟是無縫可鑽,

倒也躊躇得很。自思航海南來,費盡千辛萬苦,得入此地,倘若畏難即退,豈不是盡

隳前功?況且留此兩婦,終究是將來禍祟,理應斬草除根,方免後患。於是下令軍士,

隨山伐木,就谷口築起巨柵,容納全師;再命游騎巡弋四圍,截虜蠻眾,想得幾個俘

虜,詢問路徑,或有一線可通,便好令他嚮導,搗殺進去。誰知一住半月,竟無人跡,

山上瘴氣熏蒸,軍士一不小心,往往觸瘴致疾,真個是欲退不得,欲進不能。援卻抱

定主意,誓滅此虜,勉令將士圍住谷口,一面分兵略定各郡,收聚糧食,輸運軍前。

   馬援也曾派兵士深入洞穴,卻如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二徵夫人更是神出

鬼沒,常突然襲擊馬援部隊,令其死傷無數。直至歲暮年闌,糧食已將告罄,且

水道亦被敵人塞斷,涓滴不見流入,害得又饑又渴,無可為生。勉強過了殘冬,

已是建武十九年正月,眾兵已困憊不堪。馬援見不能再再守,只好退兵。二徵夫

人及其餘眾,從此不知去向。(註四)

馬援凱旋回歸之前,還在當地立銅柱表功,以為漢界之極,共有四處:一在

欽州之西為東界;一在憑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為海界;一在林邑南為山界。於銅

柱上刻:「銅柱折,交趾滅」。(註五)

 

   征媚的聲音傳來:「姊姊發甚麼呆?」

   征徽搖搖頭:「沒事,走吧。」

   走了不久,他們望著不遠處有山,形狀好似一隻飲水的大象,鼻子伸進水中。山腰處

還有一穿通的岩洞,好似大象的眼睛。

征媚奇道:「那是啥山?有故事嗎?」

征徽微微一笑道:「那應該是像山了。它有兩個傳說。」她頓了頓再道:「傳

說玉皇大帝有一頭坐騎大象,有一天玉帝帶牠下人間;待到要回去的時候,大象留

戀桂林的美景,不願回去,便到灕江喝水。玉帝很生氣,拔出腰間的寶劍向大象刺去,

大象化為石山,即象鼻山,寶劍的劍柄便成了象山上的普賢塔(明代建築)。另一傳

說為:很久以前桂林有一隻大象,在地上橫行霸道,毀壞田地,使得民不聊生。玉帝

知後,派人趁大象在灕江邊喝水之時,用劍將大象殺死,後化為石山,劍變成了寶塔。」

(註六)

此時征南在馬上報告:「天將黑,小人先前去找今夜落腳之處。」征南言罷,撥

馬衝向一座高峰。此峰巍峨聳立群山之上,走到一半已是雲霧繚繞,怪石奇樹間

溪流交錯,到抵達峰頂時,朝西瞧去,只見十多裡下有個村寨,隱現在林木覆蓋

的的巒之間,屋寨大門有迂曲石徑連接,梯田層層疊疊,水光瑩然。際此秋冬時

節,林葉金黃片片,在山環水抱間,頗有遺世獨立,不知人間何世的味兒。
  征南瞧得悠然神往,心想若非身有要事,能在此盤桓十天半月,必是非常寫意。

暗忖:「難怪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又說耳聞不如目見,無論先前別人

怎樣去形容嶺南的風光景色,都及不上現在的一目了然。」

   為了隱密行蹤,他們很少下山,除了打探城內的消息。在金溪穴中,一躲就

是十幾年。雖然他二十幾歲才隨二徵夫人入穴,卻也與世隔絕太久,而他之前也

只待在交趾地區,外面並不熟悉。但他卻由族中長老那學會許多嶺南各地方言

土語及風俗習慣。

一道河流從西北流來,蜿蜓穿過村寨中心,往東南流去。一組組以四至六間

木瓦搭成的長屋聚而成寨,散佈在河岸兩旁。坐落水邊或斜坡的,底下都會以木柱作

基,撐起屋台,形成吊腳的樣子,很有特色。
  寨子小的也有十多戶人家,大的更由上百戶組成,或藏林樹之中,或建於山崖高

處,小徑縱橫交錯。
  尚未入村,犬吠傳來。
  一群婦女十多人圍坐村口,一邊閒聊,一邊刺繡,見有陌生人來,也不以為

意。征南不敢冒失入村,下馬停下步來,高叫道:「有沒有人懂漢語!」
  迎接他的是近十頭大小惡犬,奔到離他丈許處伏首作勢狂吠,幸好沒直撲過來。

不知是否村內的男人到外頭打獵,村口處只多出一群老人和小孩,人人像瞧怪物

般對他指指點點,顯然沒有人聽得懂他的話。

征南換了好幾種言語,終於有位老婦用壯語答道:「客人啥事?」

壯語是壯族人的語言,是中國的大語言之一。

他知道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去過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

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

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

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

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

相配,下襬往裏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花紋的頭巾。藍黑

顏色是壯族婦女的共同愛好,喜穿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繡花帕,腰係精緻圍腰。

上衣分對襟和偏襟兩種。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下著黑

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

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

鞋,披戴繡花墊肩。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墻粉刷白灰,屋檐

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

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幹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註七)
  

   註一:嶺南又稱嶺外、嶺表。所謂「表」也就是「外」的意思。這是站在中

原地區的地理位置來看嶺南。歷史上,唐朝嶺南道,也包括曾經屬於中國皇朝統

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在宋代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嶺南之概念逐漸

將越南排除在外。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

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越南紅河地區嶺南,廣義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和越南北部地區,

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紅河

三角洲以北地區。狹義是單指中國南方五嶺南部地區,由於宋代之後開始分廣南

東路和廣南西路,越南才分離出去,因此現在不包括越南北部地區。

   由於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動,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可能特指廣東、廣西和海

南三省區,江西和湖南部分位元於五嶺以南的縣市則並不包括在內。

   《晉書˙地理志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明

確了嶺南的區域範圍。嶺南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範圍包

   註二:西元前一一一六年,周武王崩,子誦立,稱成王,周公攝政。越裳國

(今越南中部)遣使朝貢。《太平禦覽》云:「尚書大傳曰:交趾之南,有越裳國,

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獻三雉。曰道路悠遠,山

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成王以歸,周公曰德不加焉。」
  春秋時期,交趾、越裳之地有嘉寧異人統一各部落,建立文郎國,稱碓王。

由越人成立的越國(今江浙地區),其王「越勾踐嘗遣史來諭,碓王拒之。週末,

爲蜀王子泮所逐而取代之,泮築城於越裳,號安陽王,竟不與周通。」以楫爲馬

的越國使臣,必避開險峻山路,乘船前往文郎國。

括了今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代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

出去。

   註三:提到洛神的傳說,不能不提到河洛地區的兩個古老部族有河氏、有洛

氏。有河氏活動在黃河之濱,有洛氏活動在洛水兩岸。有河氏的首領稱河伯,有

洛氏的首領稱洛伯。傳說,河伯與洛伯為一個美麗的女子進行了數年戰爭,這個

美麗的女子叫宓妃,她是洛神的原型。

   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兒,她下嫁給洛伯為妻,又稱洛嬪。這個美麗的公主給有洛氏

帶來了希望,能和伏羲聯姻,也給洛伯帶來無比的榮耀。這一切,使河伯無比嫉恨。

這兩個相鄰的部族並不和睦,他們曾因戰爭而留下世代的仇恨。河伯決定發動一場

戰爭,把美麗的宓妃據為己有。洛伯也在積極備戰,以應對不可避免的戰爭。戰前,

洛伯對戰爭進行占卜,卜辭上有惡毒的咒語。占卜師名叫昆吾,他的占卜據說非常

靈驗,昆吾告訴洛伯,戰則不吉。河伯也把昆吾請到自己的部落,請他占卜戰爭的

結局。昆吾拿出占卜用的龜殼和蓍草,用傳統的方法認真卜測,灼燒的龜殼顯示出

大兇之兆,卜筮的蓍草現出不祥的卦象。昆吾告訴河伯,你們進行的將是一切沒有

勝者的戰爭。

  但是,河伯決心已定,他的軍團開始向有洛氏的營地進發。洛伯必須應戰,

他別無選擇。

  河伯的軍團迅速攻取有洛氏的多處要塞、營地,洛伯節節敗退,最後,洛伯

和他的族眾被逼到洛河邊。河伯派出自己的使者,向洛伯下達最後的通牒:要麼

獻出宓妃,要麼全族被誅滅。洛伯告訴使者,寧願全部戰死,也決不使自己的愛

妃受辱。但是宓妃勸下暴怒的洛伯,請使者轉告河伯,請他劃來迎親的花船。

  河伯聽到使者帶來的消息,大喜,在將士的護衛下親駕花船前來迎接宓妃,

宓妃在族眾的哭聲中登上了河伯的花船。宓妃對著得意的河伯冷笑一聲,縱身跳

入波濤洶湧的洛河。

  公主殉情的消息傳給了伏羲,伏羲大怒,派兵一舉剿滅了有河氏。

   宓妃為義溺于洛水,人們說她化為了洛水之神,世代敬仰。

  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洛神的不少記載。屈原《離騷》云:「吾令豐隆乘

雲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注:「宓妃,神女。」《楚辭˙天問》王逸注:「洛

妃,水神,謂宓妃也。」《文選˙洛神賦》李善注:「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

洛水,為神。」

曹魏時,曹植曾經寫過一篇賦——《感甄賦》,即《洛神賦》。因此篇賦,

他的嫂子甄氏被認為是洛神轉世。

   李商隱有詩:《東阿王》——「國事分明屬灌均,西陵魂斷夜來人。君王不

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有傳世名畫《洛神賦圖》。

   洛神,永遠是中國一個美麗的傳說。

   註四:二征起義失敗後,越南民間為紀念二征,廣建祠堂、廟宇,流傳歷史故事。

根據民間傳說,二征夫人於陰曆二月六日殉難。每年此日,越南人民都組織集會祭祀

兩位偉大的民族女英雄。

   中國歷代文人皆視二征為叛逆。明代小說家淩濛初在其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

卷三十一《何道士因術成奸周經歷因奸破賊》中寫道:「從來張角、征側、征貳、孫恩、

盧循等,非不也是天賜的兵書法術,畢竟敗亡。」民國演義家蔡東藩所作《後漢通俗演

義》第二十回為《廢郭後移寵陰貴人,誅蠻婦蕩平金溪穴》,描述了馬援平交趾這段歷史。

   征側,征貳姐妹的結局如何一直眾說紛紜。《後漢書》只是很簡單得記載說馬援斬

征側,征貳姐妹,將首級傳到洛陽示眾。其中征貳在金溪穴被漢軍包圍,為馬援手下的

大將劉隆俘虜後斬首。但征側是如何死的就不清楚了。有些書中說她被俘。有些則說她

中了漢軍的埋伏被漢軍亂箭射死。

   考察民間傳說,甚至有說她是被刺客刺死的。例如,壯族的一些民間故事就說壯族的

一個先人牛哥隨馬援出征。探測到征側的根據地後就帶了幾個人去探聽情況。正好碰上

征側在洗澡,於是就趁她不備將她射死在河裡。這時恰巧馬援的營地被征貳偷襲。危急

之中,牛哥帶著征側的首級出現,於是義軍大亂。牛哥沖入戰陣,不論誰沖上來抵擋,

他都用征側的人頭擋過去。由於沒有人敢砍傷征側的人頭,牛哥就一路所向披靡,沖到

了陣中央,直沖到征貳面前。征貳本想拼命,但牛哥把征側的人頭朝她一扔。征貳忙著

去接姐姐的首級遂被一刀捅入小腹,再一刀捅入胸脯而死。

   註五:據《安南志略》說馬援在銅柱上刻下「銅柱絕,交趾滅。」的字樣。二征雖死,

當地的土著仍然懷念她們,很討厭馬援的銅柱。但是因為有這種話刻柱上,所以也不敢將

其銷毀。雖然不敢銷毀,但每次有人路過都要撿一塊石頭投擲銅柱。天長日久,石塊堆成

一個小山,銅柱就被埋住了。以後越南獨立,也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註六: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徵;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品中都多以

象山作為標記。它位於桂林市東南漓江西岸,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

甘泉的巨象而得名。其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

1.3公頃,由3.6億年前海底沈積的純石灰巖組成。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沈水山,簡稱象山,1986年依象鼻山辟建象山公園,園內

以象鼻山為主體,還有「象山水月」、仿古建築雲峰寺、愛情島、明代建築普賢塔等

景觀。
   在象鼻山的象鼻與象腿之間,有一東西穿洞,高大明亮的洞底,旅行家徐霞客曾有描繪:

「飛崖自山頂尺跨,北插中流,東西俱高剜城門,陽江從城南來,流貫而合於漓,上

既空明如月,下復內外瑩波。」

「象山水月」之稱以此。每當月朗清風,水平如鏡之夜,水月洞倒影,酷似一輪皎月

浮江,江中二圓月並浮,一幅「水底有明月,水上明白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

的絕妙意境。
   出水月洞,沿石級登山,山腰有個20多米長,左右對穿的巖洞,好似大象的眼睛,因名象

眼巖,象山南北兩洞景色各不相同,是眺望桂林風景的絕妙窗口。
   山頂有明代所建普賢塔,為喇嘛式實心磚塔,高13.6米。基座北面,嵌有青石一方,

平雕「南無普賢菩薩」之像。遠看塔似劍柄,又像寶瓶,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

象鼻山與穿山、塔山分布漓江兩岸,山形、塔影、明洞構成美麗的「三山景色」。

穿山月巖與象鼻山水月洞遠近相映,呈現「漓江雙月」的奇景。

   註七:幹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

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墻,

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幹欄都依

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

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

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幹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

(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

子們交往。這種佈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幹欄,內部

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