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門.jpg   undefined  

 

兩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豐都即隸屬巴國,曾作過國都。東漢永元二年(90年),因城東有平都山,改名平都縣。隋代取長江中「豐穩壩」首字與「平都山」之「都」字改稱「豐都」。

豐都位於長江北岸,據重慶市區172千米。這兒的名山古剎多達27座。「陰曹地府」塑像群分別模擬人間訴訟、法庭、監獄、酷刑等,構思奇特,神態逼真,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神和鬼、天堂和地獄的觀念。山上還有蘇軾、陸游、范成大等歷代名人的碑刻題

   「鬼國幽都」之說由平都山而起,據《豐都縣誌》和晉人葛洪《神仙傳》載,民間傳雲,漢代王方平、陰長生兩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煉成仙,道家遂於此山設天師,並將其列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後人附會「陰、王」為「陰王」,平都山亦漸附會為「陰都」。

   陰曹地府和十八層地獄,本來只是佛教典籍中所描述的死後世界,可是後來卻被道教沿用,並為其說詞尋得合理的根據。

   酆都被認為是鬼城是由於它的「酆」字與羅豐山的關係,相傳在中國的北面有一處神秘荒蕪之地稱為羅豐山,該地被認定為亡靈的歸宿。後來,經道教、佛教和民間信仰各種奇異傳說互相移植,誤把四川酆都的「酆」字與羅豐山的「豐」字混為一談,遂把酆都定為鬼城,又有「陰曹地府」一說。

   鬼城以各種陰曹地府的建築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內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橋、黃泉路、望鄉台、藥王殿等多座表現陰間的建築。據說酆都是酆都大帝與十殿閻君治事之所。

   東漢末年,五斗米教盛行於四川,而酆都在漢時屬於巴郡,是早期道教的重鎮之一。五斗米教因揉雜了許多巫術方面的東西而被稱為「鬼道」,並將道中的巫師稱為「鬼吏」。

   因此,原來充滿仙氣的平都山漸漸漸地被鬼氣所籠罩了,一大群的陰間鬼神紛紛湧進鬼國的京都──酆都,使這個地方成了陽間的陰曹地府。後來,又加上《西遊記》、《鍾馗傳》等小說的誇張渲染,酆都城是鬼城的說法越來越普遍,假的也成了真的。

   自宋朝以來,人們藉著自己心中對陰曹地府的揣想,在此處修築了一套如冥府般的建築,使酆都更成了名符其實的鬼城。

   在酆都鬼城中,有各種如陰間的建築,即:

   一、路引:

   所謂的路引,長長三尺、寬二尺,以粗紙印成的一張通行照:上面印著「酆都天子發給路引」、「普天之下必備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轉世升天」,上方印有閻羅王的圖像,下方印有「酆都天子」、「酆都城隍」和「酆都縣府」三個大印。

   人死之後,要到陰間去報到的幽靈就得手持這張閻羅王所發的通行護照,在經過看守鬼門關的小鬼檢查過後,才得以進入鬼國。

   從前,許多人為了替自己留一條後路,為自己的身後事打算,於是都到酆都來買路引,希望死後能夠早日超生。因此,酆都的路引大大暢銷,甚至連東南亞國家的人民都千里迢迢來買路引。

   二、奈何橋:

   本叫通仙橋,是明朝的蜀獻王所建的。原意是說走過這座橋就可以得道成仙。可是,後來這座橋竟被改名為奈河橋。「奈河」是地獄中的河名,在《宣室志》中有一段關於奈河的敘述:

   董觀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於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

   由此可知,奈河是一條來自地獄、充滿腥味、流著血水的河流。在奈河之上有一座橋,就是奈何(奈河)橋。這座橋又窄又險,凡是惡人的鬼魂經過這座橋,都會掉到奈河中,被河中惡鬼毒蟲吃掉。

   《西遊記》中所說的:「銅蛇鐵狗任爭食,永墮奈河無出路。」就是這種情形。可是,如果生前是善人,則可順利通過這座橋,轉世為人。

   就這樣,通仙橋這座仙橋便成了鬼橋──奈何橋。

   在酆都的奈河橋下開鑿了一個池子,叫做「血河池」。有人為了死後能好過些,便到橋前焚紙錢、燒香、施捨財物。

   有趣的是,酆都的和尚尼姑們為了廣開財源,故意在橋面上塗蛋白、桐油等物,使得很多過橋的人常常摔倒;這些人為了消災免害,都大方地佈財獻祭,深怕得罪了諸鬼眾神。

   三、鬼門關:

   據說人死了之後,在進鬼國之前,必須先經過一座陰森森、把守嚴密的關口,俗稱鬼門關。

   酆都的鬼門關相當嚇人。從玉皇大殿往上走、就會發現一座黑漆漆的山門,彷彿血銹一般的橫匾上寫著「鬼門關」三個陰森森的大字。這個地方有一大片的參天古木、樹上棲息著一群群的烏鴉,當冷風陰颯颯的吹過,確實鬼氣逼人。

   四、五雲洞:

   位於三仙樓的東邊,深不見底。據說這裡是成仙的陰長生煉丹之處,也有人說是陰曹地府的入口。

   眾多來此的香客,都會到五雲洞的入口處焚燒紙錢,然後丟入洞中。因為洞很深,每當香客們將紙錢丟進洞中,一陣陣地風吹來,把紙錢吹得瑟瑟有聲,一旁的山僧就說這是「群鬼搶錢」。

   酆都這座鬼城的名堂還有很多,除了以上所說的之外,尚有望鄉台、登天梯、孽障台等。

   除了酆都之外,還有另一個地方的十八層地獄塑像也非常有名。那就是位於山西省浦縣柏山的東嶽廟。

   東嶽廟的規模極為宏大,佔地也很廣。廟中有各式建築六十餘座。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十八層地獄。為了凸顯陰曹地府的特色,這十八層地獄全都建在地下,讓人身歷其境時,有如身在地獄中。

   這十八層地獄由十五個孔竅洞所組成,其中有三個孔竅洞分成兩層,總共有十八層。裡面雕塑了五嶽大帝、十殿閻君和六曹判官等和人身一般高的塑像。

   除了這些塑像之外,還刻有各種小鬼冥吏、刀山、碾磨、油鍋、鋸解等群像,共一百二十多個。這些塑像可說是目前中國寺廟中罕見的明代泥塑,是極為珍貴的古物。

   另外,佛教在舉行水陸道場時所懸掛的水陸畫上,也有關於陰曹地府的描繪。所謂的水陸道場,起源於印度,根據佛書所云:阿難曾經在夜裡夢見餓鬼向他要東西吃,於是阿難就設水陸道場,佈施食物以救渡餓鬼。

   後來傳至中國,據說是從南朝梁武帝時代先開始的。根據佛教的說法,凡是被水陸道場所超渡過的孤魂野鬼,都可以免去罪罰而得以升天,因此,一直到後世仍歷久不衰。

   水陸書上所畫的有十殿閻羅、六曹四司判官、五道將軍、牛頭馬面、小鬼夜叉及各式各樣的地獄。

   目前傳下來的明代水陸畫以山西寶寧寺藏量最豐,共有一百三十九幅,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文物。

 18.jpg

豐都鬼城名山景區林木蒼翠,建築精美,磐鼓晨鐘,江山一脈;朝霞夕照,風光醉人,廟宇殿堂神像森羅,樓台亭閣依山而立;名人騷客流墨遺雅碑刻詩聯韻味雋永。

    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樸,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二十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于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二十九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鎮,治所設于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三十五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五雲鎮,民國三十六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一九五零年十月兩鎮並為城關鎮,一九五一年九月改為城關區,一九五六年復改為城關鎮,一九八零年七月復名山鎮鎮名,治所設于今中山路。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十八至二十年,駐軍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大陸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小學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街道為水泥路面,街房呈塊壯聚落,城內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形若關刀,橫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車站,每日有開往縣內區鄉及鄰縣墊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車南環路、商業場、管驛門外,建有碼頭,西去涪陵52公里、重慶172公里,東至宜昌476公里、武漢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鎮現有人口二萬餘,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臧仁從小就住豐都,同伴都笑稱他為「髒人」。他小時常在十八層地獄、禪寺中與朋友玩抓迷藏,也不管它們恐不恐怖,莊不莊嚴;也常讓和尚、尼姑、道士們拿著掃把、扶塵追趕。從小他就不屑世俗禮教這一套。至於鬼神故事,他也只是笑看。對那些造出來的神神鬼鬼感覺更多的是好玩。也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初生之犢不畏虎。他總是不知天高地厚。

   話說酆都山多土地少,農業基本上沒有什麼特色,一直以來,酆都人主要仰賴「鬼城」旅遊或周邊商品,帶動當地經濟。當時的中共總理周恩來將它改為「豐都」,意思是豐富之都,希望不再是座人見人畏的鬼城。

臧仁的祖父臧坎今年八十二歲,在他出生以前,他的家族已經在老城住了三代。他家的房子從聯排的三間擴展成一個兩進、十一間房的院子,他的兩個兒子——臧款、臧侑都各有了一個孩子——臧義與臧仁,享受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

臧坎是以榨菜起家。他祖父臧達曾是清朝舉人,來此作官,後定居在此。

  有次臧達到涪陵,見滿山遍野到處可見到一種奇特的綠色或紫紅色葉的蔬菜植物,當地人稱之爲「包包菜」、「疙瘩菜」或「青菜頭」。因爲它莖部有膨大凸起的乳狀組織,顯得奇形怪狀。有的像圓球,有的像羊角,有的像是小胖兒童的臉,平滑光亮特别可愛。

他也見到許多當地人在收割此菜後,留取瘤狀的莖部,先曝曬再入桶中醃鹽,數日取出再曬。如此反覆三次後,去掉老皮,放入袋中用槓桿強力壓榨(所以叫榨菜),去除鹹水。最後拌入花椒、茴香、甘草粉和辣椒粉等調味料,擺進罈中。村民也將製作好的榨菜讓臧達嚐嚐。

「好!」臧達讚道,「鹹酸恰到好處,微微辛辣,更添其風味。」

於是他向村民討教其製作的方式。村民起初不肯,後來知道他是縣城大老爺,才不得已傳授。一位村民鄧炳(註)知他是位愛民如子的清官,便將祖傳祕方傾囊相授。其後兩家後代臧坎與鄧懋合作。他們既善於總結民間鹹菜製作經驗,又善於引用外地技術,創造了青菜頭的全形加工新技術,為開創涪陵榨菜事業邁出了第一步,也給人民創造了寶貴的財富。

 

涪陵榨菜有名好吃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得天獨厚氣候。涪陵四季分明,有春早、夏長、秋短、冬遲特點,降雨豐沛,使得榨菜的原料青菜頭生長明顯優於他處。

第二是風脫水。在青菜頭產季,在涪陵處處可見青菜頭上架晾曬的情景,這時涪陵地區天氣陰晴少雨。青菜頭在曬乾時,不能長時間日曬,以免青菜頭內外脫水不均,容易生芽醣化。更怕下雨,會有霉爛情形。再者怕風大,因為脫水速度過快,青菜頭會變得乾硬,影響口感。涪陵青菜頭在微風下,幾天內可脫去80%水分,獨特的「風脫水」造成其他地區難以匹敵的口味。
   鄧炳還研發出所謂的沉香榨菜。製作這種榨菜的青菜頭只有乒乓球大小,但菜肉鮮嫩、質地密實、香味濃郁。製作時必須把密封在罈裏的榨菜沉入六米深水底,讓它在高壓、恆溫、黑暗中,這樣可聚集香氣;幾年後拿出,就是市場上搶手貨。

涪陵地區傳統種植青菜頭區域目前已經是三峽大壩淹沒區,農業科研部門已經研發新品種,適合較高海爬的新種植地區。

臧坎最終還是接受了現實。只是從臧姓一家開始收拾家什那一天開始,老人每天都要摸摸索索地在院子裡走走,撫摸牆壁、水龍頭、窗戶框子……這住了三代的家,他實在捨不得。

「我們能不能不搬家?」知道將要搬家的消息時,臧坎每天問。

臧款、臧侑倆兄弟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出一個能讓老父親安心接受的理由。

臧坎最終沒有和他的後人們一起搬到江對岸的新家。搬家前沒多久,老人八十五歲時,在自己的舊居裡無疾而終。

臧義與臧仁卻非常喜歡他們的新家。樓房有能看見大橋和連綿群山的大玻璃窗。臧款感慨一輩子住在平房裏的老父親終於沒有親自體會一下「現代化的居住環境」到底是個什麼樣,慶倖自己的有生之年還能「跟著孩子享受城市生活」。只是,年過古稀的他多了一個愛好,他常常會花上三塊錢坐著小麵包車到老城來看看,到江邊上父親曾經獨坐的地方坐上一會兒,然後買個柚子或者帶兩樣小菜過河回家。

夜幕剛剛開始降臨的時刻沿著名山鎮最繁華的街道向長江邊漫步,兩側的店鋪已經燈火通明。夜晚的名山鎮比白天要熱鬧,即使那些已經被拆掉了三面圍牆的店鋪,也依舊擺出攤子來炸魚、炒蝦、烤肉串,依舊有慕鬼城之名而來的觀光客和忙碌了一天的民工擠在一起捧著白瓷大碗吃正宗的「麻辣燙」。夜市街上除了有摩肩接踵的閒人,也不時有小型麵包車緩慢穿過,車主探出頭來用夾生的普通話招呼路人:「過河,一個人三塊錢,上車馬上走!」

很多已經搬家到長江對岸新縣城的人還是喜歡到老縣城來消磨夜晚的時光。
    不同年齡的本地人對搬遷有不同的感受。更多的年輕人喜歡新縣城,雖然各項設施還沒有完全到位,然而單單是那些漂亮而洋溢著現代氣息的高樓大廈就足以令年輕的豐都人說起來就眉飛色舞。衣著時髦的男孩、女孩似乎已經厭倦了荒誕詭異的鬼城文化,他們更加嚮往的是「國際化都市」的喧鬧氣息。而幾代人甚至一個家族近百年居住在名山古鎮的老人,說起搬遷卻帶著極大的依依不捨。

   話說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現時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整個工程包括一座大壩、泄水閘、一座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大壩的壩址是處於長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完成後的三峽水庫是個長600公里、寬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的峽谷型水庫。

   三峽工程於1992年由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工程分三期進行,一期(1993-1997年)是工程的前期準備,並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和導流明渠開挖。二期工程(1998-2003年)主要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並完成永久特級船閘和升船機的施工。三期工程(2004-2009年)是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

   三峽工程綜合效益分別是防洪、發電和改善航運。

   三峽工程竣工後,湖北和重慶的一些市、縣和集鎮都會被水淹,總面積約632平方公里,受影響人口約120萬人。政府對艱巨的移民工作有六個字的原則:「搬得出、穩得住」(「穩得住」指被移遷者的心情),進而務求「初步展現能逐步致富的前景」。僅二零零七年一年,便對三峽移民投入近50億元人民幣,當中六成人口可以繼續務農,其餘四成改為從事其他工作。至於投入及引進的資金主要用於賠償、援助受影響區域建設居所和學校、安排移民勞務及就職培訓等。此外,國務院又專門制定《三峽水庫移民條例》,推出許多特殊政策,也規定二十個省份和三十個大中城市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移民工作。

   文物保護是三峽工程的另一個重點。國家文物局於一九九四年組織專家隊伍為三峽文物保護做規劃工作,並對三峽地區文物展開地毯式調查,確定文物保護點共1200多處。當中包括古建築、石刻、石像、橋樑、古文明遺址等。

 

移民不是住免費的新房子,酆都新城的移民遷移過程中,除了公家補償外,每戶得自掏腰包,再貼幾萬元買房。當地一位官員就表示,他們一家三口現住在四十坪大小的房子,相當舒適,不過,多年來的積蓄沒了,現在只靠一個月一千多塊工資過活,不太敢消費。
   戴老先生是田地被徵收蓋移民房成為「占地移民」,拿了移民補償後,他又自費三十萬蓋一幢六層樓房,為償還蓋房子的錢,他和四名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他是專程為辦「房產證」才回到酆都。戴老先生的境遇,在移民中算是好的。

   走在酆都新城,寬廣的街道,車輛很少,大白天商業廣場空蕩蕩地,沒幾個顧客,連傳統農貿市場也沒有傳統的喧鬧,幾個小販蹲在菜攤前,苦等大媽們上門。新城區裡大多數店面都關著,看到的人全是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將的居民。

   當地官員偷偷透露,新城某鎮有一千七百多家店面,開的不到五百家。

   庫區某一個縣的縣辦公室,竟然有一百三十名人員任職,該縣農業局有四百多人。人多事少,官員居然輪流上班。

   庫區不少縣市提出「興工強縣、興旅富縣」等政策,但形勢比人強,沒有工廠企業,迫使許多人出外打工。以忠縣為例,約五十萬的青壯人口,已有二十五萬人到外地打工。外出務工,成為庫區青壯年唯一可選擇的出路。

   除了鬼城外,離豐都新城十二公里外,新開發了一個「雪玉洞」,號稱亞洲第一溶洞。由重慶豐都龍河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獨資開發,佔地15平方公里,總投資1.4億元。但和鬼城一樣,缺乏管理和長遠規劃,資金也是瓶頸之一。

臧與鄧家的榨菜事業,卻越做越大。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

   移民百萬,對世居高山幽谷的三峽人來説,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文化、從生活方式到思想觀念,都産生了極大的衝擊和挑戰,同時更帶來了亙古未有的機遇。

      三峽工程蓄水後,淹沒之處涉及湖北、重慶的兩座城市,21個縣,356個鄉,1711個村,127個城鎮,1599個工廠,動遷人口120萬。開發性移民的方針,400億元的投入,120於萬人的遷移,大量的城鎮、企業搬遷為庫區重構經濟結構創造了條件與機遇

   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涉及的大部分縣,位於川鄂邊境的大巴山南麓和鄂西山地的長江干支流兩岸,是中國著名的連片貧困區。多年來受三峽工程不上不下的影響,國家對這一地區少有投入。庫區人均耕地僅0.93畝,農業主要屬商品化較低的傳統農業,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落後,工業主要是一些傳統項目,規模小,發展後勁不足,城鎮發育程度低。二十世紀九零年代初,庫區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和人均收入低於全國的平均水準。

      現實的矛盾推動三峽庫區走了一條創新之路──開發性移民。如今,走進三峽庫區,到處可以看見一片片移民新村,一條條新開的梯田種滿了臍橙、李子、桃等經濟作物,鄉鎮企業、個體商業星羅棋佈。借移民之機,庫區的農村傳統農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九五」期間,重慶庫區已實施的高效生態農業項目已有120餘個。來到萬州五橋移民開發區黃柏鄉,140多公里長的沿江高效農業帶已成雛形,累計開發土地近萬畝,從國外引進雷竹、甜瓜、龍眼等40萬株名優水果樹在此安家落戶。據介紹,至二零零三年,這個産業帶可安置移民1.2萬人。

 豐都.jpg

    伴隨著三峽蓄水,腳下的豐都將全部淹沒。走在名山鎮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看到的是全城搬遷的倒計時牌和忙著拆房子的民工,還有緩慢地逡巡在路上的「搬遷移民宣傳指揮車」。與這些相映成趣的是鎮上的居民竟然那樣從容,從容地嫁娶、從容地辦喪事、從容地拎著菜籃子趕早市、從容地就著路燈光打檯球……平靜而平淡的生活以它不變的節奏舒緩延續,猶如即將淹上來的江水兀自奔流。
    酆都老縣城位於「鬼城」山腳下,過去乘船而來的遊客到「鬼城」前,會經過老縣城的商業街,居民靠賣土特產和手工藝品等維生。由於舊城將被淹沒,新城搬到對面山上,遊「鬼城」的遊客不會專程到新城消費,不少餐館和商店只好關門。

 

    位在豐都山上那座象徵鬼城的巨大閻羅王雕像,還是穩如泰山,安座在江邊,注視著江上往來的船隻,讓人不寒而慄。
    臧仁今年滿十八歲,高中畢業。堂哥臧義大他七歲,大學畢業後便加入家族事業,並搞得有聲有色。

   在榨菜商業加工之初,是將菜頭掛在屋椽下、屋外樹枝上或樹間牽扯的繩索上,讓其晾風自然脫水。民國元年以後,由於加工量增大,有人開始在長江邊搭菜架晾菜,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搭架方法:用兩根長七八米、直徑十至二十釐米的圓木條(俗名菜檁子),上部用竹篾繩捆綁成十字形,立於地上,謂之一槎。每隔數尺遠複立一槎。一般20槎為一架。槎與槎間以大篾繃拉固定;菜架兩端(俗名馬尾)須設木樁、石樁等固定物,以繩將架系牢。槎間坡面從上到下每隔十五六釐米繃一道小篾繩(俗名纖藤),繩上即可掛菜串。每槎間可晾菜1.25噸。搭多少菜架,視加工量而定。晾菜結束後,拆下的圓木條、篾繩妥為保存,來年還可以繼續使用。

   醃菜設備最初為瓦缸、大木桶(俗名黃桶)。後因醃制量增大,約民國十七年前後改用菜池,工效大大提高;初用三合土築成,後改用水泥製作,一般長寬三四米,深2.7米。

   傳統的榨菜加工基本上是人工作業,僅有竹筐、鐵扒等簡單工具。一九五九年,原涪陵縣榨菜生產部門開始研究試製辣椒切碎機、穿菜針、起池絞車、淘洗機、拌機、夾壇車等21種加工機具,但由於研製尚未完善即行普遍推廣,造成不少浪費和損失。七零年代,有條件的加工廠修建廠內外車道,採用機械運輸。一九七三年,北岩寺、東方紅、韓家沱菜廠試行「三機一化」(踩池、起池、淘洗機和車子化),以後陸續推廣到國營菜廠和部分社辦菜廠。一九七七年韓家沱菜廠試用拌料機和氣動裝壇機,實現「五機一化」。由於機械材料耐腐蝕問題未解決,至一九八五年,涪陵榨菜加工的機械化程度仍不高。

   臧義大力引進先進設備、工藝改造傳統生產的同時,特別注重產品品質。從原料加工直至產品出廠,都嚴格執行GH/T1011《榨菜》、GH/T1012《方便榨菜》標準的工藝工序和品質要求;對生產全過程進行品質監控,實現了規範化管理。

   他的榨菜生產也實現了淘洗、切塊、壓榨脫鹽脫水、無菌包裝、高溫殺菌的自動化、現代化,生產設備、設施處於國內外同行業領先水準。

   臧義也研發了壇裝、軟袋小包裝、聽瓶盒裝三大包裝系列上百個品種。全形、絲、塊、片、顆粒、醬以及鮮味、爽口、麻辣、廣味、五香、保健和其他食品配製的新品種、新風味,極大地滿足了國內外消費市場的需要。

  

   經濟再怎麼不景氣,還是有人賺錢。臧義的辦公室內,左右各掛有用隸書寫的四個大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臧仁悄悄的進來,突然大叫一聲:「哥!」臧義卻沒有被嚇一跳,平淡的道:「玩了十幾年,不膩啊?」忽然笑道:「整天在外面二衝二衝地幹毛煞!」臧義從小就與堂弟臧仁感情很好。

   「準備去哪上大學?」臧義關心的問。

   「台灣。」

   「台灣?」

 

   TVBS FOCUS新聞:

   大陸為期三天的高考明天開跑!這場相當於台灣大學聯考的考試,攸關912萬考生的人生關卡,家長們「望子成龍」,創造出大陸特有的「高考經濟」,考場周邊飯店打著「高考房」噱頭,一房難求,怕考生舟車勞頓,家長們就預訂計程車,不但「生活面」上精心安排,「心靈層面」也要照顧,不少學校都有「喊樓」傳統,學弟妹站在操場向考生大喊勵志的話,安徽一個小鎮甚至還有「送考節」,敲鑼打鼓,家長們「送考」陣仗綿延萬里。

   大清早的就鑼鼓喧天,可不是誰家要嫁娶,安徽毛毯場鎮,被巴士擠得水洩不通,高三考生拚命朝窗外揮手,準備「進京趕考」,考生父母不惜請假,絕不缺席「送考節」。考生家長:「過年一樣嘛,煙花炮放著。」

   考生家長:「宏觀壯大,對小孩子也會有壓力。」記者:「有壓力是好還是不好?」考生家長:「好,那肯定好,壓力就是動力。」

   父母給學生壓力,學校給老師壓力,這所學校老師像業務員按「升學率」領薪水,本來默默無名的小鎮,因為老是出狀元,成了「高考之鎮」,光今年就可能「製造」出9千個大學生。

   700輛遊覽車,非得動用警車開道,勵志標語橫跨家戶之間,像壓在學生頭上一道又一道的牌坊,在福建的這所中學,有不同方式幫考生「助威」,學弟妹們聚集操場,大聲「喊樓」。

   教室走廊準備應考的「蝴蝶、老鷹們」,被課業壓得飛不起來,把考券撕碎,雪花般撒落操場,放縱僅一瞬間。河北衡水中學:「二中必勝!二中必勝!二中第一!我們第一!」

   再到河北聲名遠播的「高考集中營」,老師站在椅子上揮旗,考生們振臂疾呼,這是最近紅遍大陸的「誓師大會」。河北衡水中學老師:「還是需要用這種活動,營造一種大的氣場。」

   跑步大隊紀律嚴明,遠遠看像一個一個會移動的正方形,近點看更吃驚,跑步還帶著教科書呢。河北衡水中學學生:「高考情勢很嚴峻嘛,你多拿1分,就可以在全省壓倒1千人或甚至更多。」

   早自習還得比嗓門大,得朗誦出來,吃午餐得用跑的,節省時間就是賺分數,當然,還是書本當主菜,今年大陸912萬人報考,錄取率有75%,哪家的父母都不願自己孩子是落在後頭的25個,甘願「重金打造」。「高考房」業者:「我們現在的話是8樓也訂滿了,9樓還有一間房,10樓訂滿了,11樓也訂滿了。」

   再翻,也實在騰不出空房間了,飯店跑馬宣傳專闢「高考樓層」,到處都有溫馨標語,淘寶旅遊光靠7日到9日高考這3天就賺翻了,上海、北京、廣州父母最肯花錢,平均房價快要飆到千元人民幣,照樣接到4萬訂單。淘寶旅遊業者:「(最受歡迎)可能是帶廚房的房間,因為家長可以給小孩做飯啊等等。」

 

 

上海計程車行:「6月7日、6月8日,高考業務啊,你都是早上7點半的。」

   上海8萬人應考,幾大車行提供叫車,第一天就訂滿,大陸高考競爭激烈,創造驚人的「高考商機」,處處精心鋪排,真能加油打氣嗎?旁人都那麼帶勁,考生恐怕不緊張也難。

 

   這讓作者也想起幾十年前在台灣考高中、五專、大學時的情景。那時能考上大學也是件不得了的事。而現在台灣的大學根本就是多到爆,光是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就有7、80所,在加上其他的大學,全省就有160多所大專院校,以一個平均學校可容8000人來看,全台就必須就有1280000個學生,但台灣大學每年的畢業生卻只有80萬人,因此有許多學校是招收不足額的……

   有一則笑話:

一列火車上坐著一位泰國人,一位韓國人,一位台灣教授以及一個台灣大學生。
    途中,泰國人拿出幾顆榴槤分給大家吃,然後將剩下幾顆往窗外丟。
   「你這樣不是太浪費了嗎?」台灣教授問。
    泰國人說道:「我們泰國有的是榴槤,多到吃不完。」
    不多久,韓國人也拿出幾株高級人蔘分給大家吃,但他自己吃沒幾口就把它扔了。
    台灣教授驚訝地問:「這可是上好的人蔘,怎麼扔了咧!」
    韓國人不在乎地說:「我們韓國有的是人蔘,怎麼吃也吃不完。」
    台灣教授見到在一旁睡覺的大學生,然後突然站了起來,抱起他來,然後硬把他塞出了窗外。

泰國人和韓國人看了傻眼:「你怎麼把你的學生丟出車外!」

   「我沒睡他反而先睡。」台灣教授沒所謂的說:「這種學生不要也罷,反正我們台灣大學生多的是……」

 

   「有能力的人,多認識一個地方,眼界一定是不同的。我們中國人去世界各國開枝散葉,很多成功的人士都回來投資。」臧義望著臧仁,「出去見識一下也是不錯,但怎想去台灣?」

   臧仁雖愛調皮搗蛋,卻很聰明,成績一向不錯。北京大學他都有入取。

   「想去看看台灣。」臧仁理直氣壯,「你知道我們瀏覽台灣的某些網站是會被封鎖的。」他想了想,「台灣的言論太自由,網路新聞又即時。這樣不符合中國政府控制中國人民對國際脈動及言論自由的目的;怕人民看太多之後也有樣學樣,動不動就要求自由民主再……」

   「你怎麼知道?」臧義微笑的覷著他。

   「我就是知道。」臧仁耍無賴。

   臧仁當然不好意思說他在台灣有個很要好的女網友。她曾對他說:「你不知道你們瀏覽台灣的某些網站是會被封鎖的,因為你們平常也很少來到台灣的網站……所以你會認為大陸的網路方面是全面開放的,這不過是個錯覺……」

   「你有和叔叔說過嗎?」臧義嚴肅說道。

   臧仁搖搖頭:「所以來跟你說囉!」

   「嗯。」臧義淺笑道,「曉得了。」

   臧義從小就老成持重,如今又把事邁向國際化,更是有大老闆的架勢。

   臧仁歡天喜地的離開。

 

     102學年度(2013年)大陸地區學生學士班今天放榜,選填志願人數最多的學門依舊是商科,外語、工程、建築、傳播等也獲得陸生喜愛。

  根據陸生招聯會統計,今年98校總計核定1732個招生名額,報名人數為2711人,1880人成績達標準,報到人數則是1234人,皆較去年成長。主因是推動多項變革,讓陸生選填志願時有更高的自由度,並避免和大陸升學考試衝突。不過,按照往年經驗,最後註冊人數,也有可能會有小幅變化。

  按照規定,陸生可選填36個志願,每校至多可選五個。根據統計,最受歡迎的學門是財務金融,其次依序是企業管理、外語、電資工程、建築、會計、貿易、大眾傳播。

  另外,今年陸生來自的省分,依舊以鄰近台灣的浙江、福建、廣東最多。首度開放的湖北有50人報到,遼寧省更有105人報到,一舉攀上來台人數第四名。

  陸生聯招會總幹事、南台科技大學教務長張鴻德表示,陸生來台除了地緣關係,也跟當地就學環境有關。北京、上海就學機會多,來台意願相對較低。遼寧雖然位居東北,但過去來台短期研修的人數不少,當地人也較有意願到外地留學。

  今年是政府第三年開放招收陸生,招生情況逐漸改善,報到人數從首年的742人、次年679人,至今年成長至1234人,缺額也大幅下滑。張鴻德認為,收費標準降低是一大誘因,去年平均一個陸生大概要花人民幣960元(視選填志願數),今年則是400元左右。

  陸生聯招會主任委員、南台科技大學校長戴謙表示,招收陸生已經3年,報名人數在穩定中逐年成長。相信在現有的基礎上,未來的招生必能持續穩健推動。

 

註:榨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醃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幹醃菜的採辦整理和運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由於鄧炳成懂自己家鄉「大頭菜」的加工技術,與邱家婦女們商量,他試著仿以大頭菜全形醃制法,將青菜頭製成醃菜,其味甚之。「有客至,主婦置於席間,賓主皆讚美」。「翌年繼而制之,數達八十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