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炸豆腐.jpg

    轉乾磨出瓊漿煮,驀地包來雪塊觀。
    今日暢銷供食料,幾人曾憶及劉安?

    愛詩網所提供此詩作者的資料:

       黃登彩(1914- ?),別名道彰,字色五,號白面書生,臺南上鯤身(今屬安平區)人,公學校畢業後,持續研習傳統詩文,對醫卜命相亦有研究,先後任職於臺南第一高女以及高雄豐國鐵公所,後於高雄市內擔任家庭教師。積極參加徵詩活動,多有斬獲,諸如1934年參加崁南吟社徵詩獲第四名,1937 年參加臺東韻媚室徵詩獲第九名、臺北天籟吟社徵詩獲第十二名、臺北鷺洲吟社徵詩獲第廿名,1941 年參加屏東興亞吟社長林又春徵詩獲右花、新港鄉勵吟社徵詩獲右十四、高雄瀨南吟社徵詩獲左九。此外,在《臺灣日日新報》舉辦的徵詩活動中,於1938 至1940 年間也屢獲佳績。詩作刊於《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灣日日新報》、《瀛海詩集》等,約有二百餘首。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南宋˙朱熹《豆腐》:

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淮南王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有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的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于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袁翰青以為是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學者筱田統根據五代陶穀所著《清異錄》:「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認為豆腐起源於唐朝末期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為重要的食品。南宋詩人陸遊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和麵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腦和煎豆腐。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詳細記述了製造豆腐的工藝。

 豆腐的原料是黃豆、綠豆、白豆、豌豆等。先把豆去殼篩淨,洗淨後放入水中,浸泡適當時間,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漿。接著用特製的布袋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收好袋口,用力擠壓,將豆漿榨出布袋。一般榨漿可以榨兩次,在榨完第一次後將袋口打開,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後再榨一次。

生豆漿榨好後,放入鍋內煮沸,邊煮邊要撇去面上浮著的泡沫。煮的溫度保持在九十至一百一十攝氏度之間,並且需要注意煮的時間。煮好的豆漿需要進行點鹵以凝固。點鹵的方法可分為鹽鹵、石膏兩種。鹽鹵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用石膏點鹵的話先要將石膏焙燒至剛剛過心為止,然後碾成粉末加水調成石膏漿,沖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里,並用勺子輕輕攪勻。不久之後,豆漿就會凝結成豆腐花。

若要進一步將豆腐花製成豆腐,則在豆腐花凝結的約十五分鐘內,用勺子輕輕舀進已鋪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里。盛滿後,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木板,壓十至二十分鐘,即成水豆腐。

若要制豆腐乾,則須將豆腐花舀進木托盆里,用布包好,蓋上木板。在板上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乾。

 

 

日本認為唐代鑒真和尚在公元七五七年東渡日本時把製作豆腐的技術傳入日本,視鑒真為祖師;不過,學者們至今還沒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證據。一一八三年日本朝廷管員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記中記載有「唐腐」,約半世紀後,有一封日本僧人日連上人的書信中出現suridofu,可能是一種豆腐。到十四世紀,日本文獻中多次出現「唐腐」、「唐布」等詞,而「豆腐」一詞,遲至一四八九年才出現於日本。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學川出版了一部名為《豆腐百珍》的食譜,書中介紹了一百多種豆腐的烹飪方法。

 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十九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一六六五年多明我會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記》中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eu fu),還介紹豆腐製法。 

在二十世紀中期,西方國家還不太熟悉豆腐。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食品日趨重要,在二十世紀末期廣為西方食用。

 《素食說略》卷三「豆腐」云:「豆腐作法不一,多係與他味配搭,不贅也。茲略舉數法。一切大塊入油鍋炸透,加高湯煨之,名炸煮豆腐。一不切塊,入油鍋炒之,以鐵勺攪碎,搭芡起鍋,名碎餾豆腐。一切大塊,以芝麻醬厚塗蒸過,再以高湯煨之,名麻裹豆腐。一切四方片,入油鍋炸透,加醬油烹之,名虎皮豆腐。一切四方片,入油鍋炸透,搭芡起鍋,名熊掌豆腐。均腴美。至於切片以摩姑或冬菜或春菜同煨,則又清而永矣。」

 還有人喜食凍豆腐。袁枚《隨園食單》說:「將豆腐凍一夜,切方塊滾去豆味……起蜂窩如凍腐」。大醉我也非常喜歡,尤其吃火鍋時。

在亞洲人的菜餚中,豆腐可以是鹹的、辣的或成為甜品,它可以吸收其他材料的味道。  

清人周詢所著《芙蓉話舊錄》:「(成都)北門外有陳麻婆者,善治豆腐,連調和物料及烹飪工資一併加入豆腐價內,每碗售錢八文,兼售酒飯,若須加豬、牛肉,則或食客自攜以往,或代客往割,均可。其牌號人多不知,但言陳麻婆,則無不知者。其地距城四、五里,往食者均不憚遠。」

傳說在四川成都北門外的萬福橋頭,有位臉上留有天花遺痕的劉姓婦女,因為丈夫姓陳,加上她一臉麻子,大家都稱她作「陳麻婆」。她和丈夫在萬福橋頭開了一家名叫「陳興盛」的飯鋪。當時萬福橋是油商運油的必經之處,腳夫們常常在陳興盛飯鋪落腳吃飯,因為豆腐便宜,就成為腳夫們常常點叫的菜色。但時間久了,豆腐的各式作法大家吃膩了。有一回運油的腳夫大方貢獻出菜油,請她燒一道與眾不同的豆腐。陳麻婆左思右想,看著廚房的辣椒、豆鼓、豆瓣醬、青蒜、花椒末和黃牛肉末,一時興起,利用了這些材料燒了一道麻辣鮮香的豆腐佳餚……

這就是這個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構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稱之為八字箴言。 

   川菜的出現可追溯至秦漢,在宋代已經形成流派,當時的影響已達中原。宋代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記載了北宋汴梁(今開封):「有川飯店,則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

 明末清初,辣椒間接由美洲經歐洲引入中國,川菜也開始用上辣椒調味,使巴蜀時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調味傳統,進一步有所發展。清乾隆年間,四川羅江著名文人李調元在其《函海·醒園錄》中就系統地搜集了川菜的38種烹調方法。不論官府菜,還是市肆菜,都有許多名菜。

   晚清以來,川菜逐步形成地方風味極其濃郁的菜系,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的特徵。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類菜肴組成完整的風味體系。其風味則是清、鮮、醇、濃並重,並以麻辣著稱。對長江上游和滇、黔等地均有相當的影響。 

   古早的豆腐是用石膏和鹵水點成的,現代科學下已經發明了比石膏和鹵水更好的產品——葡萄糖酸內酯。用它做出的豆腐更加細嫩,味道和營養價值也更高……

   時至今日,豆腐深受我國人民、周邊各國、及世界人民的喜愛。發展至今,已品種齊全,花樣繁多,俱有風味獨特,食用方便的特點。有高蛋白,低脂肪,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是生熟皆可,老幼皆宜,養生攝生、益壽延年的美食佳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醉Tony 的頭像
    大醉Tony

    大醉Tony的首頁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