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是世界四大名菜之首,其次是魚翅、干貝、鮑魚。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只怕你只是隻井底蛙

 

皮蛋的味道只有家鄉有。

   幾乎有一半的外國人第一次與它接觸時,不喜歡它的味道。就像我們不習慣其他國家的一些食物。如起司、納豆、榴連、鴨仔蛋……

   北歐有一種叫「鯡魚罐頭」的食物,我認為很像是臭水溝的東西再拿出來煮的味道。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

   韓國的洪魚燴是將整隻魟魚直接用一大堆稻草完全捆起來使其發酵數月後蒸熟食用。吃起來有超級強烈的氨水氣味。我相信你吃一口,可以流十分鐘眼淚。味道很像五年沒掃的小便間……

    將海鷗屍體掏出內臟,放到同樣掏空內臟的海豹屍體肚子中,縫合,埋到永凍土層中發酵半年。待海鷗內部的蛋白質組織糊化後,從海鷗屁股挖個洞,像吸果凍一樣吸裡面的東西……
   習慣成自然,沒有什麼道理可言。每個國家都有其風俗習慣,只是你不是從小在那長大,所以無法適應與接受。

  
   
尋常鴨卵製偏奇,食品新傳合品題。
    不是霜刀探破殼,分明認得一丸泥。

    李逢時《皮蛋》,收入《全臺詩》第玖冊。格律為平起式,首句用韻,押平聲齊、支韻(通韻),韻腳有:奇、題、泥,共三個。明鄭與清領時期文獻中關於皮蛋的記載不多,日治時期在大正14 年(1925)12 月6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則曾報導其製法為:「先以黑濃茶汁一斤、石灰七斤、食鹽三斤半、灶灰三斗半,四物依上比例,調成泥漿,冷過一夜,然後選一千個純潔之鴨蛋,以此泥漿勻塗其上而裝置之。閱五日更塗以糠,而後置之待乾,於是皮蛋即製矣。」這首詩作是目前所見明鄭、清領至日治之間唯一的一首以此為題之詩作,寫出皮蛋的奇特外觀,帶有幽默的語氣。
    作者李逢時(1829-1876),字及三,諡吉山,噶瑪蘭廳大湖莊(今屬宜蘭員山)人,咸豐11 年(1861)辛酉科拔貢,敕授文林郎(此根據族譜記載與《淡水廳志》。連橫《臺灣詩乘》云「宜蘭李泰階先生逢時,同治間舉人」,字號與科名皆與其他文獻記載不同,恐屬混淆誤記)。他在咸豐11 年(1861)曾應臺灣道孔昭慈之聘,前往府城擔任幕賓。詩作輯錄為《李拔元遺稿》(手抄本),民國55年(1966)盧世標據以編為《泰階詩集》,龍文出版社在民國90 年(2001)將二者合刊出版,題為《泰階詩稿》。學者許惠玟認為其詩作之特色與價值有:「補足部分咸豐二年後到宜蘭任職官員名錄與其他文人生平」、「可從其詩作中看出其生命歷程軌跡及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熱愛」、「對於臺地社會現實的關注」,誠然如是。(感謝愛詩網提供)

 

 古人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堪稱人問美味。」

   我去過哈爾濱幾次。

   所謂龍肉,是飛龍鳥的肉。

   在網路上搜尋到:

   飛龍鳥產於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屬於鳥綱松雞科,學名榛雞體形像鴿子,體長約36公分,重約350公克,羽毛十分美麗。它的頸骨長而彎曲,猶如龍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鱗,就像龍爪一般,故取名飛龍鳥。飛龍鳥多棲息于灌木叢或松樺樹混交林中,雌雄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有「林中鴛鴦」的美稱。目前已為中共列為國家三級保育動物。
   
聽說飛龍鳥大都用來做湯,肉雪白,不用加入任何調料,就自然飄香。

    可惜鄙人吃到的時候,湯稀肉少;還未嚼出味道時,碗己見底……
   「飛龍很不容易看到的,打到牠更是不容易呢。」有人說。

    從文獻中得知,飛龍可是帝王才能享用的珍饈佳餚,是與長江鰣魚、渤海大蝦、東北熊掌、海南燕窩、南海魚翅、山東鮑魚等並駕齊驅,作為對皇帝的貢品。

 

   在台灣很難吃到的驢肉,在北京可是非常輕易出現在菜單上的料理。這家店料理的口感非常的不錯,驢皮配上瘦肉,完全不油膩,而且QQ的口感很好吃。

    這店的京醬肉絲,有提供豆腐皮、小黃瓜、蒜絲,跟一些炸馬鈴薯絲。要把所有材料用豆腐皮包著,酥酥的馬鈴薯絲和脆脆的小黃瓜絲與甜甜的肉絲,清爽又好吃!

  

    再來欣賞一首陳斗南《檳榔》:

    臺灣檳榔何最美,蕭籠雞心稱無比。乍嚙面紅發軒汗,鵔鵝風前如飲酏。
    人傳此果有奇功,內能疏通外養齒。猶勝波羅與椰子,多食令人厭鄙俚。
    我今已客久成家,不似初來畏染指。有時食鮆苦羶腥,也須細嚼淨口舐。
    海南太守蘇夫子,日啖一粒未為侈。紅潮登頰看婆娑,未必膏粱能勝此。


   
東坡《食檳榔詩》云:「先生失膏粱,便腹委敗鼓。日啖過一粒,腸胃為所侮。
    愛詩網道:大陸嶺南、海南島、臺灣等地嚼食檳榔的風俗習慣相當久遠,東漢時代就有以荖藤拌灰並食的記載,南方氣候濕溽,人們吃檳榔袪瘴癘、寄生蟲,並有消滯去膩等多種療效,檳榔在臺灣早期先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食品,送禮待客甚至平息糾紛都要來顆檳榔。今日臺灣檳榔最大的產地在屏東、嘉義、臺東,此詩說臺南佳里的檳榔品質最好,詩人陳斗南(鳳山縣人)也入境隨俗染上吃檳榔的習慣,檳榔中的生物鹼具有興奮效果,吃多了會臉紅心跳,像醉酒一般,宋代謫居海南的蘇東坡曾有描寫當地婦女嚼食檳榔的詩句云:「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


  
檳榔現在褒貶不。人生本來就很矛盾。就像目前素菜。素食要做成雞、鴨魚、肉,甚至口味也相同,何必吃素?太注重外在的形式,只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奈何!紙短情長。故體道者逸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

 

    中國人甚麼都吃其實只是外國人的偏見。對於中國文化來說,他們顯得膚淺。人類不是如此?以自己來揣摩其他人?

   人生不是用想像的,要自己去親身體驗,才知箇中的滋味!如同每道料理,也要細細的品嚐。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其實料裡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也是種藝術。其淵遠流長,非一言以蔽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由於氣候、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藝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其中聲望較高的有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八大菜系。

   山東菜分濟南、膠東兩派,以濃少清多,醇厚不膩見長。

   四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以麻、辣、味濃著稱,分成都、
重慶兩支。

   江蘇菜注重原湯原汁,濃淡適口,甜咸適中。分揚州、蘇州、南京三大派別。

   浙江菜鮮脆軟滑,香酥綿糯,清爽不膩。包括杭州、寧波、紹興三個支系。

   廣東菜包括廣州、潮州、東江三派,以海味見長。注重各種技法,著意於清淡生脆,鮮嫩滑爽,素有「食在廣州」的佳譽。

   湖南菜由湘江、洞庭湖、湘西山區三種地方菜組成。味重酸辣,多以辣椒、蔥蒜為調料。

   福建菜以閩侯、福州、廈門、泉州等地為代表。以海味為主要原料。製作細巧,色調美觀,油味清鮮。長於炒、溜、煎、煨,注重甜、酸、鹹、香,尤以「糟」味最具特色。

   安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以善於烹製山珍海味而聞名。

   除八大菜系外,京菜、滬菜、鄂菜、遼菜、豫菜等也都久負盛名。清真菜、素菜等更獨具特色,富有魅力。

 

    韓國人愛養狗,也愛吃狗肉,民調發現,韓國三分之一的狗主人,吃過狗肉。 人類最好的朋友,在韓國人眼中,也是盤中美食佳餚,韓國人對狗肉的喜愛,不會因為養不養狗而有所差別……

   大醉我也見過一家廣州餐館「水煮活貓」的全過程……

   我們中華民國有《動物保護法》

 

   凡事太過與不及都不好。如今人類可以吃的食物已經太多了,何必造孽

   有個美國人去非洲探險,被食人族抓住。食人族煮了一鍋水,準備把他來個涮涮鍋。美國人說:「你們好野蠻,為了吃人而殺人!」食人族說:「你們才野蠻,不吃人還殺人!」

   人類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還是回歸原始的本性!我們一出生,便活在世俗的枷鎖裡,就在學習人之所為,應該與不應該,應為與不應為;因時因地,因風俗民情之差異而立規範。但有用嗎?

 

   該吃的還是要吃,該喝的也少不了。

    言盡於此,願君之亦勿忘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