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吉林2.jpg  

師長推薦:

  茲特別推薦政大公共行政碩士班傑出校友周賚同學,渠於司法院任職期間,公餘之暇潛心鑽研油畫,自創「點雨畫法」;可謂匠心獨運,深具巧思,實值得廣為介紹也。此次謹訂於中華民國100年10月8日至10月20日首度將其作品於國立國父紀念館翠亨藝廊展出,特此推薦。

沙漠1.jpg 沙漠2.jpg 沙漠之丘.jpg 沙漠之旅.jpg  

   點雨畫法緣起:

    點雨畫法的靈感來自「煙火」。

  當黑夜如一張無形的大網覆蓋了整個世界,企圖包容整個空間,夜色也無邊無際的肆意蔓延。想像那滿天五彩繽紛的「煙火」突然綻放在高空,如夢似幻,虛無飄渺。那種美,無法言喻,只能意會。

  近代油畫,只能遠視,無法近看。油畫大部分用畫筆與畫刀畫成,而畫筆所畫是「線」,畫刀所畫是「塊」,無法細膩。如果用「點」來組合,應該會更完美。

  最先我將顏料中摻合沙子來畫,想利用顆粒的效果,來呈現出立體的感覺,但效果並不理想。後又改用木屑,也不滿意。反反覆覆實驗了許多年,才找到差強人意的畫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fbN6zlfsY

   再文/家嚴口訴,大醉撰文

 

    我一位好友的公子,是位外交官。當他出使法國時,在一種「播種」的觀念下,我請他將我的畫冊分送給法國各大圖書館。半年後,他回國述職,我們約時間碰面。他說我的畫已遵照吩咐,分送給法國的各大圖書館。同時也講了許多專家的看法。有專家說我的「點雨畫法」並非首創,很多前人早已嘗試過。

   不錯,以「點」這個方式作畫的藝術家,在中國古代有出名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張光賓先生,他的中期作品出現這種點描風格,他自稱是「焦墨散點皴 」,亦即開始凸顯墨趣,用散點堆疊山巖巒層。意圖透過皴法的開拓,走向「以古為新」的道路。在發展以點代皴的風格之初,張光賓也曾經嘗試在畫面不同的乾溼層次當中,植被各種不同輕重、方向、濃淡與疏密的墨點。而墨點的鋪陳反倒強化了光線的對比性,明暗的反差形成一種全新的效果。

   韓國著名佛香畫家李吉雨,他點燃一根根佛香,香火輕輕地觸燙在畫紙上,留下一點一點燒過的印痕,經過數萬次的重複點燙,一幅萬里長城圖躍然紙上。
  李吉雨用點燃的佛香在韓國傳統畫紙——韓紙上作畫,同時結合了韓國傳統的繪畫方法,創造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在他的作品中,有完全用佛香點燙完成的作品,也有用佛香點燙同時摻雜韓國傳統水墨畫以及水彩畫等方法完成的作品。                                                     

    西方藝術家,除了秀拉(Georges Seurat)、席涅克(Paul Signac)等是點描派(pointillism)代表;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在1886年所畫的《第厄普的鐵路》畫中,做到了絕對的點描主義手法。最後,他還是捨棄了與他志趣不相投合的點描主義,又重新按照自己的方式來作畫。

   梵谷初到巴黎時,開始模仿點描派的畫風,只是並非全數點描,有一小部分還是塗抹;但在一些評論家的眼裡,他畢竟曾經用過這種方式作畫,甚至有人認為這種技巧的模仿,是一種強化的點描法。

   古今往來,先進不勝枚舉,後生晚學,豈能「不善為斲,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褎閒?」

 

   鄙人所謂的「點雨畫法」,是將畫完成後再加以處理,並在顏料中加入其他物質,使其看起來有種朦朧的感覺。這也算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再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這也是鄙人敢大膽言「首創」之意。

 

   雖然鄙人畫的是油畫,但我想先從國畫說起我的創作:

   劉國松先生不斷以創新的技法為傳統國畫注入新生命,成為現代水墨運動最重要的推手;而他的畫作雖然在形式上非常具有現代感,但傳達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趣味卻是東方的。

   他在六○年代就提出水墨必須創新、現代化,說過「革筆墨的命」。

   學院出身的劉國松在學期間很自然的隨著當時的潮流學習西畫,學習西方大師的表現技法。但是不甘於模仿西方也不甘於抄襲古人的劉國松,想要走出自己的創作之路。他說:「我們既不是生長在古代的中國,也不是生長在現代的西方。」言下之意是我們既不該抄襲中國古畫,也不該一味模仿西洋。

   為了走出自己「中西合璧」的路,劉國松在西洋油畫的畫布上塗上石膏,做出如同水墨畫的崇山峻嶺、參天古木、雨雪紛飛的效果,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二十九歲時,劉國松聽到建築師王大閎的理論,猶如當頭棒喝,使他放棄了中西合璧的石膏畫。王大閎認為,每一種建築材料都有它的特性,設計者應發揮一種材料的特性,而不是用另一種材料去偽裝,像是用水泥做出竹子的形狀,塗上竹子的顏色,就是做假。劉國松領悟到用西方的油畫材料做出中國的審美趣味,這也是一種做假,於是他拋棄了已經發展成熟的石膏畫。

   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試驗,劉國松試用了幾百種不同的紙張,最後他找到了紙筋很粗的燈籠紙,加上他以狂草入畫的筆法,創造出了獨特的「抽筋剝皮皴」。                

   美國的中國藝術史學家麥可.蘇立文形容劉國松的「抽筋剝皮皴」時說:「他運用紙張本身的紋理,在紙上撕下粗糙的紙筋,因此在畫中就顯出絲絲宛如電光火花的紋路,在巉岩中穿越併發。這些作品不只看來栩栩如生,而且肌理優美動人。」

   十五世紀的歐洲繪畫方式,有種叫蛋彩畫(Tempera或Egg Tempera)盛行於文藝復興初期,主要是將雞蛋混入繪畫顏料當中來繪畫,有很多種混合方式。

   後人又發明許多技法……鄙人何須再贅言?

   當然,繪畫的技巧像現今的科技般,日新又新。

   但沒有基礎,如何創新?

   道理相同,油畫一定要很西方嗎?不能有「中式油畫」嗎?

   

    有種花叫「沙漠之花」,這種花很少見,只有在沙漠地區才看得到;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沙漠地區都有這種花。不同的沙漠地帶會生長不同的花。大部分的沙漠地區都只有生長一種藍色的花,而只有一處沙漠地區生長這種赭紅色的花。這種花很美,會讓人感覺到好像是栽培在我們庭園中的花。這種植物雖然外觀看起來很乾枯,事實上那只是顏色造成的錯覺,這種植物內部十分青翠、有活力……如果剝開來看,會發現裡面還很綠……

 

   鄙人一系列的沙漠拙作,就是要突顯「點雨畫法」的不同之處。其中有清晨、日出、黃昏、天黑等等,色彩不同在一樣的空間卻包羅萬象。

   盡在不言中。

 

   2011年10月,鄙人首次在國父紀念館開畫展,非常感謝各位嘉賓來訪,讓我驚喜萬分。吾人老師劍寒先生,曾來看畫兩次。

   「你的畫將來一定可以傳世。」他臨走時大聲說道,「好好畫吧!」

http://tw.myblog.yahoo.com/tony-73/article?mid=20159&prev=20204&next=20136&l=f&fid=18

 

土城畫展

http://tw.myblog.yahoo.com/tony-73/article?mid=24192&prev=24299&next=24065&l=f&fid=41

 

http://tw.myblog.yahoo.com/tony-73/article?mid=24390&prev=24413&next=24379&l=f&fid=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醉Tony 的頭像
    大醉Tony

    大醉Tony的首頁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