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醪氣力異尋常,製法何曾遜杜康。
莫怪聲名馳世界,一杯真可潤詩膓。
此七言絕句《咏各種酒類:洋酒》,載於《詩報》第64期,1933年8月1日。作者許柱珠(1882-?),字席珍,臺北州基隆郡雙溪庄(今臺北縣雙溪鄉)人。日治時期曾任雙溪庄協議員。大正6年(1917),與周景文、連文滔、蔡清揚、周士衡等創「雙溪吟會」,翌年改名「貂山吟社」,許氏出任社長,為該社之靈魂人物。昭和7年(1932)徙居花蓮鳳林,9年(1934)徙居花蓮市郊,戰後返雙溪定居。(愛詩網提供)
外國酒我們習慣稱之為洋酒,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各自產酒的歷史和文化。目前,洋酒的品種很多,酒牌更是五花八門,舉不勝舉。比較著名的產酒國家有: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美國、俄國、瑞士、西班牙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朝詩人王翰所著的《涼州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好詩。
說到葡萄酒,大家會想到法國。其中最知名的葡萄酒產區主要有波爾多(Bordeaux)、勃艮第(Bourgogne)和香檳區(Champagne)。波爾多以產濃郁型的紅酒而著稱,而勃艮第則以產清淡型紅酒和清爽典雅型白酒著稱,香檳區釀製世界聞名、優雅浪漫的汽酒。
鄙人年輕時喜愛流浪,周遊天下,飄泊過不少國家。一年在法國巴黎中國城的一家中國餐廳,發現一群台灣人將紅酒當啤酒在喝。還有人「踩罐(台語,意指一人乾一瓶)。」老外看得傻眼。
對白蘭地、威士忌、朗姆等酒類來說,若欲使其陳化老熟,則橡木桶的功勞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法國白蘭地,在蒸餾以後已失去生命力,唯有借助橡木桶中單寧等成分的作用才能改善酒質,並得到醇化的效果。
洋酒的陳化、貯藏,是門很深的學問,雖然人們已對此注意了好幾百年,但應該說還未完全了解。很多葡萄酒在裝瓶之前,都已在地窖的木桶中貯存過一段時間,而白蘭地、威士忌等蒸餾酒,則要求在地上的酒庫中貯存.可見,酒同樣被貯存在木桶中,卻還有一個木桶被貯存在哪裏的間題,至于貯存時間的長短就更不一致了。
白蘭地是從荷蘭語 Brandewijn 而來,意思為「燒的酒」。十六世紀時,荷蘭為海上運輸大國,法國是葡萄酒重要產地。荷蘭船主將法國葡萄酒運往世界各地,但當時英國和法國開戰,海上交通經常中斷,葡萄酒貯藏佔地費用大,於是荷蘭商人想將葡萄酒蒸餾濃縮,可節省貯藏空間和運輸費用,運到目的地後再兌水出售。但意想不到的是濃縮的酒更受歡迎,而且貯藏時間越長酒味越醇,從此,出現一種新酒,蒸餾葡萄酒——白蘭地。
目前世界最好的白蘭地產地是法國夏朗德省(Charente)的干邑(Cognac,科尼亞克)周圍地區和熱爾省(Gers)的亞文邑(Armagnac,阿馬尼亞克)地區,這些地區傳統生產白蘭地,酒廠年代久遠,因此有用以勾兌的老酒,價格也昂貴。世界著名的品牌如軒尼詩(Hennessy)、馬爹利(Martell)、御鹿(Hine)、人頭馬(Rémy Martin)、路易老爹(Louis Royer)、百事吉(Bisquit)等都出自干邑地區。
那是瓶人頭馬路易十三(REMY MARTIN LOUIS XIII)。純以干邑區中心地帶「大香檳區」的「生命之水」調製而成,陳釀時間以幾十年計算,以幾千種精選「生命之水」調配,堪稱最上乘的干邑。
美酒名瓶,相得益彰。人頭馬路易十三,不但是美酒鑑賞家夢寐以求的絕頂珍品,其由法國巴卡拉(BACCARAT)玻璃廠手工打造的水晶玻璃瓶,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我欣賞著酒杯中的它,有時呈現出深金黃色,有時呈現出火紅色,有時呈現出紅褐色,清澈無瑕。
它散發出強烈的芳香,一如砵酒、胡桃、水仙和茉莉香味,隱約中又帶有百香果和荔枝的果香。
其橡木香夾雜了香草味和雪茄盒香味。亦不難察覺鳶尾花、紫羅蘭和玫瑰的優雅香味及輕淡的樹脂香。
香醇的林茂山橡木,令酒味在口中持續不散,並轉變成檀香木的味道。香味和酒味都極端細緻,餘味可持續一個小時以上。
「威士忌(蘇格蘭與加拿大產的威士忌拼法為Whisky,而美國與愛爾蘭產的威士忌在拼字上稍有不同,稱為Whiskey)」是所有以穀物為原料所製造出來的蒸餾酒之通稱。雖然在傳統觀念上,許多人都認為威士忌是以大麥為原料製造,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這樣的情況有點類似白蘭地,雖然許多人都認為只有以葡萄為原料所製造出來的蒸餾酒才叫白蘭地,但事實上,白蘭地這名詞泛指所有以水果為原料所製造出來的蒸餾酒。
威士忌這名詞本身的定義並不是非常地嚴謹,除了只能使用穀(Cereals/Grains)作為原料這個較為明確的規則外,有時剛蒸餾完畢還處於新酒狀態的威士忌,本身特性其實與其他的中性烈酒(Neutral Spirits,如伏特加、白色蘭姆酒)差異並不大。幾乎所有種類的威士忌都需要在橡木桶中陳年一定時間之後才能裝瓶出售,因此我們可以把陳年這道手續列為製造威士忌酒的必要過程。除此之外,要能在蒸餾的過程之中保留下穀物的原味,以便能和純穀物製造且經過過濾處理的伏特加酒或西洋穀物酒(例如Everclear)區別,是威士忌另一個較為明確的定義性要求。
威士忌這名稱當初是源自於蓋爾語裡的uisge beatha 這個字,意指「生命之水」,拉丁文裡稱為aqua vitae。所謂的「生命之水」一開始其實是指酒精這種物質本身,早期的人類在剛發現蒸餾術時,並不是非常瞭解這種新技術本身的原理,因此他們誤以為酒精是種從穀物(或是穀物溶水形成的麥汁在發酵後的產物:啤酒)裡面提煉出來的精髓,一如人的身體裡面藏有靈魂、靈魂是生命的精髓。因此,經過蒸餾之後產生、中文裡稱為「烈酒」的這種酒類,會在西方被稱為「靈魂」(Spirits)是其來有自。
我喜歡喝約翰走路藍牌(Johnnie Walker Blue Label Blend Scotch Whisky)。
http://tw.myblog.yahoo.com/tony-73/article?mid=24169&prev=24228&next=24153&l=f&fid=18
雞尾酒的由來眾說紛紜,沒有一種是被肯定的。有一個關於它的故事:
美國獨立戰爭時,有一位長得很美麗的寡婦開了一家酒店。她賣的酒都是自己釀造的,總是能讓來喝酒的美國大兵醉醺醺,飄飄然。有一天,一群美國大兵襲擊了英國營區,抓走了一隻公雞,並把公雞帶到寡婦的酒店,叫她作成烤雞。那寡婦做好烤雞之後,還利用那隻公雞的漂亮尾巴羽毛做裝飾,放在她所調製一些酒的酒杯上,遞給士兵們喝。意氣飛揚的美國大兵,一面喝酒一面說:「有了美麗的公雞尾巴羽毛做裝飾,這些酒的味道也特別香醇……」從此以後,人們就稱呼調和過的酒為「雞尾酒」。COCKTAIL……
雞尾酒有三大基本成分:「基本酒」、「調緩溶液」(或香味媒體)及「加色加味溶液」。「基本酒」是一杯雞尾酒的主體,常見的有琴酒、伏特加、蘭姆、白蘭地、威士忌及葡萄酒。「調緩溶液」係用來襯托並引導出基本酒之韻味,俾與之相輔相成。常用的是苦艾酒、葡萄酒、各種果汁、奶油、汽水、咖啡、茶、蛋。常見的「加色加味溶液」有石榴甜漿、杏仁果漿或各類水果酒、草藥酒。
我愛喝長島冰茶(Long Island Iced Tea)。
因為愛吃,我考了廚師執照照(乙級中餐技術士),因為愛吃,考了調酒執照(丙級)。我一生愛漂泊,也考了無數的證照當壁紙貼。
不如遊戲人間。
人如果想太多、太聰明,便會一無是處。
不如喝酒。
那年,我參加原住民朋友的豐年祭。
廣場中的山豬在火上翻烤,婦女們準備著山菜和糯米團子、竹筒飯及小米酒……朋友族中長輩自行釀造的小米酒,味甜好喝。(現在部落已經很少自行釀造了,所以不多。)
我喝著小米酒,大膽的握住巴奈的手,只見她翹長的睫毛低垂,任由我的手放肆……
山風輕輕地吹,鳥悠閒的唱著歌曲,蟲與蛙和諧的伴奏著,這最自然的即興演出,卻若即若離,一時如在迢迢千里之外徘徊,一時又像在周遭躑躅。這旋律在山林間情深款款又似愁懷滿緒地漫遊著,不知這精采的大地樂章,能不能持續到永久方休?
真正的樂園不需要人為建造,是渾然天成的。大自然自有它獨有的語言來表明,只怕我無法領悟。
醉眼迷濛中,我看到了巴奈真情的笑容,也宛如睇到自己模糊的未來。我溫柔的抱住巴奈,這水稻收成時出生的女人。我在她耳邊柔聲問:「還有小米酒嗎?」
這一切太舒服了!我在朦朧中睡去,以天為被,以地為床。
陳淑樺《那一夜你喝了酒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ZF9QrYq56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