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文人騷客總是離不開酒。他們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對月高歌,往往就是在「醉時吐出胸中墨」。酒酣之後,他們「解衣盤薄須肩掀」,從而使「破祖禿穎放光彩」,酒成了他們創作時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酒可品可飲,可歌可頌,亦可入畫中。縱觀歷代中國詩詞書畫的傑出作品,可以說,和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之間也結下了不解之緣。
關於酒的文章,大醉我曾著墨甚多。鄙人愛酒也愛飲。http://tw.myblog.yahoo.com/tony-73/article?mid=14989&prev=15069&next=14965&l=f&fid=18
http://tw.myblog.yahoo.com/tony-73/article?mid=5172&prev=5346&next=4385&l=f&fid=18
酒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
一、
宋代˙竇革《酒譜》:「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後漢書˙孔融傳》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之說;李賀《秦王飲酒》詩中有「龍頭瀉酒邀酒星」之慨;皮日休《酒中十詠並序˙酒星》有「誰遣酒旗耀,天文列其位」之詠;陸龜蒙《奉和襲美酒中十詠並序˙酒星》有「不獨祭天廟,亦應邀客星」之誠等等。這也許僅僅是詩人的形象思維而已。
天上「酒旗星」確實存在,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現代天文學家通過宇宙光譜分析發現,宇宙外層空間存在著酒精分子。這些酒精分子是從地球上揮發上去的還是其他星球上形成的,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二、
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有人說,《黃帝內經》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現今我們知道,碳水化合物經不同的微生物作用,既可以轉化為醇類物質而製成酒類食品;也可能轉化成多種有機酸而成為酸性食物。在實際的發酵過程裡,更可能的情況是兩者兼而有之,至於醇和酸的比率則視具體工藝條件的控制而異,從而可以得到性質完全不同的終端產品。
三、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釀酒。西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云:「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又有人說:儀狄造酒說始載於《世本》。《世本》是秦漢間人輯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書。書中講:「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認為儀狄是酒的始作人,後來又衍生出西漢人劉向編訂的《戰國策》記:「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絕旨酒。」東漢人許慎在撰《說文解字》「酒」條中,也記載了「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到三國時,蜀漢學者譙周著《古史考》也說「古有醴酪,禹時儀狄作酒」,將儀狄奉為酒的發明人。
四、
飲酒是中國上古祭祀典禮之一,《素問》載:「黃帝命作湯液酒醴以為備。」《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江統在《酒誥》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相傳杜康善於造酒,更有說他是酒的發明者,因此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造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此外在文學中,杜康之名也成為酒的代名詞。例如曹操《短歌行》中便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唐朝詩人杜甫也有「杜酒勞頻勸」的詩句。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統稱,在蒸餾酒尚未出現的歷史時期,「酒」就是釀造酒。蒸餾的燒酒出現後,就較爲複雜了,「酒」這一名稱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在一些場合下,也是穀物釀造酒的統稱,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當時的酒分爲三大類:酒,燒酒,葡萄酒。其中的「酒」這一節,都是穀物釀造酒,由於酒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又是穀物釀造酒的統稱,應還有一支包括穀物釀造酒的統稱。
從民國開始,由於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識,尤其是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工程知識後,傳統釀酒技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懂得了釀酒微觀世界的奧祕,生產上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機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質量更有保障。
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黴的穀物演變來的。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準。
中國人獨特的製麴方式、釀造技術被廣泛的流傳到日本、朝鮮、及東南亞一帶。麴藥的發明及應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成就,被譽爲古代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
迄今,中國名酒很多。白酒類的有:貴州省仁懷縣的茅臺酒、山西省汾陽縣的汾酒,四川省宜賓市的五糧液、安徽省亳縣的古井貢酒、陜西省鳳翔縣和寶雞縣一帶的西鳳酒等。黃酒類的有:浙江省紹興市的雕花酒、福建省龍岩市的沉缸灑、山東省即墨縣的老灑、江蘇省無錫市的惠泉灑、江西省九江市的封缸酒等。
《啤酒》二首:
釀麥芳醇醉性和,舉觴搖動氣生波。
消炎最喜杯中物,一酌清吟發浩歌。(其一)
啟蓋醇香滾泛波,杯浮麥氣沁心窩。
西人酷嗜東人好,醉漢鯨吞不厭多。(其二)
愛詩網關於此二首七言絕句作者介紹:
何木火(1898- ?),字亞季,嘉義人,早年曾遊歷中國、菲律賓、日本等地。1928 年在嘉義創立「淡交吟社」,亦為「鷗社」社員。
昭和18 年(1943)因經商而遷居臺北市,並加入「瀛社」、「天籟吟社」。其詩作集結為《亞季詩集》(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作品篇數將近九百首。內容主題包括詠物、寫景、唱酬、抒情、記事、詠史等,各種新事物也都能以之入詩(如〈直昇機〉、〈星期日〉、〈原子筆〉、〈塑膠花〉等),頗能體現多采多姿的時代風貌與個人情懷。
我喜愛台灣啤酒的味道。早年出國去澳洲念書,要喝台灣啤酒,必須開兩個鐘頭的車到中國城去買,還不一定買的到。現在澳洲華人多了,別說台灣啤酒,檳榔也買得到。不知為什麼,外國那麼多種的啤酒,我總是喝不慣。
白酒品種繁多,但都是用糧食釀造的蒸餾酒,是世界七大蒸餾酒之一,這也是北方及川貴地區的中國人在酒桌上最常喝的酒,也是在傳統節日送人的禮品。根據麴種不同,白酒分為「大麴酒」和「小麴酒」、「麩麴酒」、「混麴酒」等類型。
大陸有名的白酒雖多,但如今的白酒,總有股很濃的香味,令我感到不舒服。我愛金門高梁。
金門高粱酒的發明人葉華成先生本來是華僑,二次大戰前後因惦記著家人安危,由南洋回金門祭祖探視,結果二次大戰爆發,導致簽證過期而回不去,只好留下來等簽證。一段日子過後,想說也不能坐吃山空,積極想為家族做一些事維持生計。當時金門百業蕭條,唯造酒風氣很盛,想說也可以釀酒求利,於是從南洋進口三千公斤米,準備造酒。
無奈世事難料,這些米運送途中因風浪過大而打溼,運到金門後只好部份溼掉的米就送給親朋好友,未溼的就試做酒麴,很快的,這些米就用完了而酒也還釀不出所以然來。葉先生想說米這麼貴,運送風險又這麼大,想找便宜的材料替代,於是就找找試試的找上了高粱,搭配小麥找出了最佳比例配方,才有了今天享譽國際的金門高粱酒。
金門高梁酒即屬於「清香型」白酒,其特色是:風味清香醇正、柔順淨爽,口、鼻、眼三種感官一致,有如清香霧氣中大地的芬芳,甘潤爽口。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
我不愛喝黄酒,也不喜愛它的味道,所以也不多言。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逕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