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品茗.jpg  

酒與茶,都是我們的驕傲。

   中國自古有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說,成書於前公元二世紀《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嚐百草後感到不適,躺於樹下,見到一種開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葉咀嚼而治好。

   到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藥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因此後人便開始喝茶的習慣。成書於公元前八世紀的《詩經》中亦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據陸羽《茶經》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的記載。

    茶在許多詩人、文學家中也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於是產生了大量關於茶的詩詞……與酒不相上下……

 

    鄙人有本小說裡寫道

張華將棋盤撤走,放上茶具。他將一旁放滿泉水的桶中,舀幾瓢倒入水壺中,左手貼在水壺旁,道:「陸羽曾在《茶經》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中國大陸號稱五大名泉為鎮江中冷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觀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濟南趵突泉。我們這的水清洌甘美,為水中極品。」他將烏龍茶葉放入陶壺裡:「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茶園主人去看快曬好的茶葉,發現那裡有一條烏龍。他嚇壞了,過了幾天才敢回來看。茶葉在這幾天太陽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綠茶,但是濃香可口。主人從此叫它烏龍茶。也有說最先發明烏龍茶製法之人名字叫蘇龍,此人長得黑,人稱烏龍,所以茶因人而得名。我認為烏龍茶名字應該還是來源於茶葉的形態,茶葉在曬、炒、焙加工之後,色澤烏黑,條索似魚(比作龍)。在水中泡開,葉片似卷似曲,色澤烏青,有如烏龍入水,故而得名。不論由地名而來還是由茶樹品種名而稱的烏龍茶,只要製法相同的,均通稱為烏龍茶,包括烏龍品種及其他著名品種,如鐵觀音、大紅袍等。」

   此時他用內力發功的水侯主任張華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陶壺中,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他將水淹過壺口,蓋上蓋子後,再用少許的熱水澆淋,使茶壺中的茶湯少許流出:「一般說來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較清淨的雜質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質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經途徑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鹽量與硬度等均有很大差異所以並不是所有泉水都是優質的。」

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圈足四部分組成,在壺身上還有把和嘴;壺蓋上還有鈕。

   侯主任點頭道:「最早的茶壺使用金、銀、玉等材料製成。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保存著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純金茶具。宋代湖南長沙出產的茶具,十分精美,價值以白金計算。趙南仲曾出黃金千兩定製一副茶具具獻給皇上。

唐宋以來,由於陶瓷工藝的興起,逐漸被銅和陶瓷茶具代替。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更重要的是價格相對較低,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明代供春、時大彬手製的紫砂壺更成為昂貴的藝術品。宋朝的《茶具圖贊》列出了十二種茶具。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中列出十種茶具,包括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

張華悠悠道:「並不只是這樣,在溫度上陶壺的燒成溫度只需要八千到一千二的溫度就可以燒成;而瓷壺則需要一千一百至一千六百度。所以兩者間在泡茶時所呈現出的茶湯顏色及香氣、口感等則大有不同。我們常見的老人茶茶壺則大多是採用陶壺,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早期的燒窯技術並不如現在精進,且先民們舔手抵足的生活,認為瓷器是高級的奢侈物品,平常時期用陶壺就可以了。就這樣,當時的茶葉製造技術也是為了配合陶壺的使用,在一般的口味上也變的以陶壺為主;在選別上自然沒那麼多樣化,自然花樣也就少了很多。而現在的技術精進在壺具上及茶葉的生產技術上的演進,各式五花八門的茶葉及茶壺在市面上流通,令現在的消費者看的是眼花撩亂無從選起;而一般饕客眼中又以陶壺為泡茶的茶具上選!品嚐看看!」

只見侯主任將茶杯「吸」入手中,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
   
張華緩緩啜口茶道:「由於各種不同的茶葉泡茶水溫都不同,輕發酵茶溫度應在九十度左右,老茶則須九十五度水溫,要泡出好茶還須視茶量、水溫、時間、茶具而定,例如名間半球型的茶葉茶量約是壺的三分之一,第一泡約五十秒,焙火重的茶則適宜用紫砂壺,而朱泥與瓷器壺泡出的茶較清香。」他將兩人茶杯倒滿道:「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其産地甚多,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等。其中以江西景德鎮的産品最爲著名。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北宋時,景德窯生産的瓷器,質薄光潤,白裏泛青,雅致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到元代發展了青花瓷茶具,幽靚典雅,不僅受到國內人們的珍愛,而且還遠銷海外。……

 

    有關茶的詩,愛詩網中有不少首,我們來看看其中兩首。

   我喜歡呂汝修這首《煎茶歌》:

    春水潺潺綠漸生,銀瓶汲向烘爐烹。煙煤散漫獸炭熾,火星一點光精瑩。
初似趙姬調鳳柱,儵聞秦女吹鸞笙。蟹眼已過魚眼沸,切切竅中蒼蠅聲。翣時幻作雪花舞,奔波跳沫心駭驚。兩耳雜聽萬松怒,長飆颼颼何善鳴。颯沓吼號豗漰湃,一洗從前笛與箏。奇如龍湫絕頂瀉瀑布,大珠小珠閃眸睛。縱如八月觀濤廣陵曲,素車白馬前後迎。猛如淮渦水怪不受縛,揉斷鐵鎖互抵撐。童律與鳥木,四目空直瞠。突如大海戲蛟鯨,北溟浴鯤鵬。揚鬐拍浪銀山倒,馮夷天吳紛鬥爭。瑰形異狀殊難殫,乾坤煮在半鎗鐺。我把紫筍擇,君把碧甌擎。火候水性剛恰好,茶香色味真三清。十碗我不辭,八碗請君傾。一飲兩腋風欲至,再飲五斗酒醒酲。
茶神合揖陸羽坐,水厄詎將王濛評。有句聯石鼎,有書召彌明。日日飲茶當飲酒,槍兮旂兮羅交呈并。顧渚由來留舌本,建溪未是空得名。就中一種密雲龍,勝于仙人之玉瓊,屈子之菊英。

   誠如愛詩網題解所言:

    煎茶法是唐代陸羽《茶經》中所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並加以環攪、沸騰則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多有描述;至於宋朝流行點茶法,煎茶法遂漸趨衰亡。
    本詩主要描述作者煎茶的過程:前二十八句,從汲水入瓶、燒炭點火起,詳細描寫了茶水沸騰的階段與其形狀、聲響等;其中使用了諸多前人詩詞曲樂之典事與各種神話,作為聲狀之比喻,從趙姬、秦女、廣陵曲,到淮渦水怪、童律、鳥木、北溟鯤鵬、馮夷、天吳等等,一層一層的堆疊,將感官想像發揮到極致,也表現了作者極細膩的觀察力;最後十九句,寫品茶的經過與經驗,兼舉數種名茶,做了簡單的評價。

 

   大醉以為:詩詞文章,從用典到白描,就如青原惟信禪師之意:「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夏日文山採露芽。因時製或轉紅茶。
    槽揉葉捲青教殺。釜焙溫生火漫加。
    色艷杯斛濃似酒。味清瓶貯淡於花。
    北臺方物多輸出。聲價年來美領誇。
  

   此七言律詩《烏龍茶》,作者是駱子珊或賴子清?小弟雖不才,但也別引誘我犯罪。我媽媽說:「從哪裡跌倒,就從那裡站起來。」
    愛詩網題解寫道:

   烏龍茶為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臺灣的烏龍茶可上溯清嘉慶年間(1796-1820)由大陸福建移民攜帶武夷種烏龍茶苗於北部山坡地栽種,為臺灣北部植茶之始。同治年間(1862-1874)英商約翰•杜德(John Dodd)致力提升烏龍茶的產銷,是將臺灣烏龍茶正式出口歐美的重要推手,從此開啟北臺茶葉興盛的國際貿易市場。本詩提及的文山地區,約當今日臺北市文山區及新北市深坑一帶,以產「文山包種茶」聞名。文山包種茶以青心烏龍烘焙而成,茶葉成條狀,茶湯水色蜜綠,並帶有自然的花香,滋味甘醇,「南糖北茶」為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兩大外銷加工產品。

 

    葉佳修流浪者的獨白》:

   http://mymedia.yam.com/m/128227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醉Tony 的頭像
    大醉Tony

    大醉Tony的首頁

    大醉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